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一饭千金

一饭千金

指韩信年轻时贫困饥饿,曾得到一位老大娘分给饭食,以后韩信当楚王,报答这位老大娘一千金。后以此典比喻知恩必报;或比喻士人未遇时的贫贱生涯。韩信(?——前196年)。淮阴(今江苏淮阴市西南)人。家贫无行,不能被推选去作官;又不会做买卖为生,经常投靠人家吃闲饭。韩信在下邳(Pī披,今江苏睢宁县西北古邳镇东)城下河边钓鱼,有几位老大娘在漂洗丝绵。有一位老大娘看到韩信没有吃饭,就把她自己要吃还没有吃的饭分给韩信吃,一连几十天都是这样,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很高兴,便对那一位老大娘说:“我将来必定重重地报答您老人家。”老大娘生气说:“男子汉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您这位公子才给饭你吃,难道是希望报答吗!”以后韩信回到楚地,召见曾分给他饭吃的那一位漂母,赐给一千金。此典又作“漂母惠”、“饭王孙”、“漂母”、“漂母进饭”、“依漂母”、“韩信饿”、“淮阴纶饵”、“一饭恩”、“千金酬漂母”。

【出典】:

史记》卷92《淮阴侯列传》2609、2626页:“信钓于城下,诸母漂(在水里冲洗丝绵),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怜悯)王孙(古代对贵族子弟通称,也对青年人敬称)而进食,岂望报乎!’”“信至国(高祖刘邦封韩信为楚国异姓诸侯王。都城,下邳),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例句】:

晋·陶潜《乞食》:“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唐·崔国辅《漂母岸》:“秦时有漂母,于此饭王孙。” 唐·李白《猛虎行》:“暂到下邳受兵略,来投漂母作主人。” 李白《漂阳濑水贞义女碑铭》:“鲁姑弃子,以却三军之众;漂母进饭,没受千金之恩。” 宋·陆游《读穷居五字慨然有感》:“食非依漂母,菜不仰园官。” 元·萨都拉《醉歌行》:“草生金谷韩信饿,古来不独诗人穷。”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马周道:‘壁上诗句犹在,一饭千金岂可忘也。’” 明·陈子龙《闰秋杂感》:“淮阴纶饵朝还出,渭北星辰夜自高。” 清·赵执信《淮阴咏古》:“可怜一饭尚千金,百战功成乃尔报。” 清·徐昂发《淮阴侯钓台》:“蒯通不售三分策,漂母长留一饭恩。” 清·沈绍姬《淮阴侯》:“独有千金酬漂母,曾无一语感滕公。”


主谓 比喻受人恩惠,给予人以重报。语本《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唐·沈亚之《旌故平卢军节士》:“夫举食于人,当渴饥之望也,~,未足者不能十金。”△多用于报答方面。→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忘恩负义


【典源】 《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后韩信佐刘邦,封为楚王,“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汉书·韩信传》亦载。

【今译】 韩信年轻时穷困无食,在城外钓鱼。有些妇女在河中漂洗絮,有一妇人见韩信饥饿,就把饭分给他吃,一连吃了几十天。韩信很感激,对妇人说:“我将来一定重重报答您。”妇人说:“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难道还望你报答吗?”韩信封为楚王后,赐给妇人千金。

【释义】 后以此典表示知恩必报; 或表示士人未遇时生涯贫贱。

【典形】饭王孙、韩信饿、淮阴纶饵、漂母、漂母惠、漂母进饭、千金酬漂母、一饭恩、一饭千金、依漂母、寄食王孙、一饭王孙、千金酬一饭、淮阴困闾里、邂逅漂母、王孙钓、漂母恩。

【示例】

〔饭王孙〕 唐·崔国辅《漂母岸》:“秦时有漂母,于此饭王孙。”

〔韩信饿〕 元·萨都拉《醉歌行》:“草生金谷韩信饿,古来不独诗人穷。”〔淮阴纶饵〕 明·陈子龙《闰秋杂感》:“淮阴纶饵朝还出,渭北星辰夜自高。”

〔漂母〕 唐·李白 《猛虎行》:“暂到下邳受兵略,来投漂母作主人。”

〔漂母惠〕 晋·陶潜《乞食》:“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漂母进饭〕 唐·李白《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鲁姑弃子,以却三军之众; 漂母进饭,没受千金之恩。”

〔千金酬漂母〕 清·沈绍姬《淮阴候》:“独有千金酬漂母,曾无一语感滕公。”

〔一饭恩〕 清·徐昂发《淮阴侯钓台》:“蒯通不售三分策,漂母长留一饭恩。”

〔一饭千金〕 清·赵执信《淮阴咏古》:“可怜一饭尚千金,百战功成乃尔报。”

〔依漂母〕 宋·陆游《读穷居五字慨然有感》:“食非依漂母,菜不仰园官。”


【词语一饭千金】  成语:一饭千金汉语词典:一饭千金

猜你喜欢

  • 尸位素餐

    谓官员居位、食禄而不尽职。尸位,谓空占位置;素餐,谓不劳而食。夏启子太康继位后,安逸享受,不恤民事,长期在外游猎,后被有穷氏首领后羿所灭。后人因称其不理事为“尸位”。素餐,是指西周时期劳动人民通过民歌

  • 白道子

    此典指耶律楚材借蒙古尚白习俗,谏止窝阔台汗勿杀冒犯朝觐误期之禁的贵族首领。耶律楚材(1190-1244年),字晋卿,契丹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九世孙。自幼学儒,兼通天文、地理、术数、医卜、释老。金末,曾

  • 鲍叔相知

    同“鲍叔知我”。唐刘长卿《送裴四判官赴河西军试》诗:“鲍叔幸相知,田苏颇同游。”

  • 脊令原

    源见“鹡鸰在原”。指兄弟急难不能相顾。脊令,同“鹡鸰”。清吴伟业《观蜀鹃帝剧有感》诗之二:“二月东风歌《水调》,脊令原上使人愁。”【词语脊令原】   汉语大词典:脊令原

  • 强作解人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安年少时,请阮光禄道白马论。为论以示谢,于时谢不即解阮语,重相咨尽。阮乃叹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可得!’”晋时阮裕为谢安讲解战国公孙龙的《白马论》,

  • 勒燕然石

    同“勒铭燕然”。唐李益《统汉峰下》诗:“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无人空明月。”

  • 翳桑饿人

    春秋时,晋国的灵辄在翳桑挨饿,遇见赵盾,赵盾给他吃食,还接济他的母亲。后来灵辄做了晋灵公的卫士。有一次,灵公想杀赵盾。灵辄便倒戟抵御,使赵盾得免于难。《左传.宣公二年》:“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 滕王画

    《宣和画谱》:“滕王 元婴,唐宗室也,善丹青,喜作蛱蝶。朱景元尝见其粉本,谓能巧之外曲尽精理,不敢第其品格。唐王建作宫词云‘传得滕王蛱蝶图’者,谓此也。”后因以“滕王画”为咏蝶典故。宋 潘汾《孟家蝉.

  • 捐金沉珠

    汉.陆贾《新语.术事》:“珠玉无用而宝之于身,故舜弃黄金于崭岩之山,捐珠玉于五湖之川,以杜淫邪之欲,绝琦玮之情。”舜把黄金抛到山中,把珠玉抛到河湖中去,是为了杜绝贪财爱宝的庸俗贪欲。后以“捐金沉珠”用

  • 阮生途

    同“阮籍途穷”。明李梦阳《冬至刘氏园庆十韵》:“行藏虞氏传,勋业阮生途。”【词语阮生途】   汉语大词典:阮生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