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

谓乐于向学问较差的或职位较低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公元前480年,卫国大夫孔圉死后,予谥“文”。子贡对这件事想不通,问孔子,孔圉死后为什么谥为“文”,孔子回答说,他聪敏灵活,爱好学问,又谦虚下问,不以为耻,所以用“文”做他的谥号。

【出典】:

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例句】:

《毛泽东选集》4卷《党委会的工作方法》:“我们切不可强不知以为知,要不耻下问,要善于倾听下面干部的意见。”


述宾 不以向学问、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语出《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黎静《彭大将军》:“……从他认定要寻找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之后,以最大的毅力坚持自学,~,持之以恒,读了不少的书。”△用于描写人谦虚。→虚怀若谷 ↔骄傲自满。 也作“不恶下问”。


解释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而不认为有失体面。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圉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他聪明好学,而且非常谦虚。当时,对于国君或社会地位高的人,死后都应根据其一生的贡献、品行等评定出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即谥号。孔圉死后得到的谥号为“文”,含有对他一生品行的褒奖之意,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不太了解孔圉的情况,就问孔子:“孔文子凭什么得到‘文’这一谥号?”孔子回答说:“他聪敏灵活,爱好学问,又非常谦虚,不以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学习为耻,所以大家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其实孔子本人也非常谦虚好学,他十五岁时立志于学问,并为之奋斗一生。同时,孔子善于向任何超过自己的人学习,他认为自己没有固定的老师,即使三个同行的人中,也一定有值得自己学习的人。同时,他讲究有甄别、有选择地学习,应当学习别人超过自己的好的方面,对于他们的缺点,则应当对照着检查自己,如果自身也存在这些缺点就应该赶快改正。

近义移樽就教

反义好为人师

例句

不耻下问是增长知识最为有效的方法。


【词语不耻下问】  成语:不耻下问汉语词典:不耻下问

猜你喜欢

  • 范生甑

    同“范釜”。清吴嘉纪《自淘上至竹西送汪舟次之赣榆教谕任》诗:“家有范生甑,人弹贡氏冠。可怜天下才,逡巡就小官。”

  • 温室秘

    源见“温室树”。谓宫禁中事。唐沈佺期《酬杨给事兼见赠台中》诗:“温室秘,籍向琐闱通。”

  • 搢绅

    古代官吏插笏垂绅以为装束,故用作宦官的代称。《晋书.舆服志》:“所谓搢绅之士者,搢笏而垂绅带也。”【词语搢绅】   汉语大词典:搢绅

  • 三迁之教

    源见“孟母择邻”。指贤母对子女的德教。汉赵岐《孟子题辞》:“孟子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清钱谦益《南京刑部浙江清吏司主事董继周授承德郎制》之五:“三迁之教既成,而一日之养不逮。”【词语

  • 槁形灰心

    源见“槁木死灰”。形容身体衰弱,意志消沉。明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鹿门所见于吾者,殆故吾也,而未尝见夫槁形灰心之吾乎!”并列 形容身体极其衰弱,意志消沉。明·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鹿门听见于吾

  • 齐东

    源见“齐东野语”。指齐东野人。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绎史》:“长君乃又造为吴更封越百里之说,且言越入胥门,子胥头如车轮,目若二电,发射十里。其鄙浅怪妄,齐东所不道,而古今信之,何哉?”【词语齐东】 

  • 贫者士之常

    贫穷是读书人的常事。 旧时勉人安贫乐道之语。语出《列子.天瑞》:“荣启期曰:‘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终,尚何忧哉!’”《后汉书.独行传.范式》:“贫者士之宜,岂为鄙哉!”(宜:犹“常”。

  • 卖杏虎

    源见“董奉杏成林”。喻称严以律人者。元乔吉《一枝花.杂情》套曲:“曹大家卖杏虎,裴小蛮学撒撇,温太真索妆?。”【词语卖杏虎】   汉语大词典:卖杏虎

  • 五陵英少

    同“五陵年少”。清龚自珍《水调歌头.寄徐二义尊大梁》词:“结客五陵英少,脱手黄金一笑,霹雳应弓弦。”【词语五陵英少】  成语:五陵英少汉语大词典:五陵英少

  • 刻牛伐蜀

    《艺文类聚》卷九十四引《蜀王本记》(汉扬雄撰):“秦惠王欲伐蜀,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大便金,牛下有养卒,以为此天牛也,能便金。蜀王以为然,即发卒千人,使五丁力士,拖牛成道,致三枚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