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分道扬镳

分道扬镳

扬镳:提起马勒口,驱马前进。指分路而行。也比喻志趣不同,造诣不同,各走各的路。郭沫若《海涛集.涂家埠》:“于是我们的交情便进了一境,由‘貌合神离’再变为‘分道扬镳’了。”亦作“分路扬镳”。《魏书.河间公齐传》:“子志……与御史中尉李彪争路,俱入见,面陈得失……高祖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南史.裴子野传》:“兰陵萧琛言其评论可与《过秦》、《王命》分路扬镳。”


连动 镳,马勒口。扬镳,提起马勒口,驱马前行。形容分路前进。比喻志趣、目的等不同,各奔前程。本作“分路扬镳”。语本《北史·魏诸宗河间公齐传》:“李文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冬雪《红杜鹃》:“你也亲自看到了,童彤年轻、英俊,我已和他~,难道你还不满意么?”△用于分路而行或各干各的事。→各奔前程 各奔东西 ↔志同道合 齐头并进 并驾齐驱。也作“分路扬镳”、“扬镳分道”、“扬镳分路”。


解释镳:马嚼子。扬镳:提起马嚼子,意即驱马前行。原指分道而行。后多用来形容由于见解不合,各走各的路,各干各的事。

出处魏书·拓跋志传》:“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南北朝时,北魏有一个叫拓跋志的人,是皇室宗族,他父亲屡建战功,很受皇帝敬重。拓跋志从小聪敏机警,口才出众,同时饱读诗书,很有文采,受到皇帝的赏识,后被任命为洛阳令。不久,北魏迁都洛阳,拓跋志便顺理成章地成了主管京城事务的京兆尹。洛阳变成京城,城中达官贵人就多了起来。但拓跋志认为自己很有才能,根本瞧不起那些地位比自己高的官员。

有一次,拓跋志外出,迎面遇上御史中尉(国家最高监察机构长官)李彪的车马。按照当时的规定,官职低者要给高者让路。拓跋志职位比李彪低,应该给李彪让路,但他偏偏不让。两人相持不下,到皇帝面前争了起来。李彪说:“御史中尉谋虑国家大事,按法享受华盖之车。岂有洛阳令与我相抗衡的道理?”拓跋志并不买李彪的账,说:“普天之下,哪个人不编入地方官的户籍?洛阳为京畿之地,我是这里的行政长官,你就是编入我户籍的一位住户,我又岂能和其他官员一样,避让你的车马?”

皇帝听后,觉得他们都有理,便说:“洛阳是我的京城,从今以后你们可以分路而行,各走各的。”于是两人出来,拿出尺子丈量路面,然后分成两边,各走各的。

近义各奔前程

反义志同道合

例句

我们各自的追求目标大相径庭,只好分道扬镳,各走各的路。


【词语分道扬镳】  成语:分道扬镳汉语词典:分道扬镳

猜你喜欢

  • 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

    西子:即西施,古代美女。 如果西施身上沾染了肮脏,别人走过时也会捂住鼻子。 比喻美好的事物,一旦沾上了污点,也会被人唾弃。语出《孟子.离娄下》:“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王超然

  • 乌照

    源见“三足乌”。指日光。南唐李煜逸句:“乌照始潜辉,龙烛便争秉。”【词语乌照】   汉语大词典:乌照

  • 韫椟而藏

    源见“韫椟待价”。把玉放在匣子里藏起来。比喻怀才待用或怀才隐退。《东周列国志》五八回:“晋 楚相持,吾王正在用人之际,两位将军,有此神箭,当奏闻吾王,美玉不可韫椟而藏。”偏正 韫,藏;匵,木匣。把玉藏

  • 恒河依然

    源见“观河面皱”。喻永恒不变。宋苏轼《在彭城日与定国为九日黄楼之会》诗:“对玉山人今老矣,见恒河性故依然。”

  • 邓氏铜山

    同“邓家铜山”。《廿载繁华梦》一回:“关部里一个库书,自委任周庸祐以来,每年的进项,不下二十万金,这一个邓氏铜山,倒要打点打点。”【词语邓氏铜山】  成语:邓氏铜山汉语大词典:邓氏铜山

  • 庾楼清兴

    源见“南楼”。指吟咏清谈的雅兴。宋范端臣《念奴娇》词:“纶巾玉麈,庾楼无限清兴。”

  • 剡水舟回

    同“剡曲兴尽”。元于立《寄卢益修》诗:“剡水舟回应载雪,山阴帖在可笼鹅。”

  • 投怀玉燕

    源见“玉燕投怀”。谓生子之喜。宋张元幹《瑶台第一层》词:“凤凰台畔,投怀玉燕,照社神光……庆生旦,正圆蟾呈瑞,仙桂飘香。”【词语投怀玉燕】   汉语大词典:投怀玉燕

  • 鹏鶱

    源见“鲲鹏展翅”。大鹏高飞。比喻奋发有为、仕途得意。唐李白《赠从孙义兴宰铭》:“蠖屈虽百里,鹏鶱望三台。”【词语鹏鶱】   汉语大词典:鹏鶱

  • 双鬟

    汉辛延年《羽林郎》诗:“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后因以“双鬟”借指千金高价。唐杜牧《张好好》诗序:“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