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博闻强志

博闻强志

比喻屈原有广博之学识和见闻、记忆力很强。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人。是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初辅佐楚怀王,任左徒(参预故事,起草诏令,职位重要),学识和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国家盛衰兴亡之道理,擅长应酬交际的言辞。在朝廷就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政令;对外就接待宾客,办理对诸侯国的事务。后遭谗言,被放逐。此典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洽闻强记”、“强记博闻”。

【出典】:

史记》卷84《屈原贾生列传》2481页:“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xián闲,熟练)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例句】: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葛洪传》:“景纯笃志绨湘,洽闻强记,在异书而毕综。瞻往滞而咸释。” 北齐·魏收《魏书·常爽传》:“笃志好学,博闻强识,明习纬候,五经百家多所研综。” 唐·令狐德棻等撰《周书·长孙绍远传》:“兕字若汗,性机辩,强记博闻,雅重宾游,尤善谈论。”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40回:“博闻强记,人皆不及。” 清末民初·赵尔巽《清史稿·邵远平传》:“同邑吴任臣,字志伊。志行端悫,强记博闻,为顾炎武所推。”


并列 见闻广博,记忆力强。语出《荀子·解蔽》:“博闻彊(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形容人学问高,记忆力好。→博观强记 强记洽闻。也作“博闻强识”、“博闻强记”、“强识博闻”、“强记洽闻”、“洽闻博见”、“洽闻强记”、“多闻强记”。


【词语博闻强志】  成语:博闻强志汉语词典:博闻强志

猜你喜欢

  • 宗悫风

    同“宗悫长风”。清蒲松龄《拟上特简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台湾荡平群臣贺表》:“投笔起舞,常慕宗悫之风;揽辔澄清,愿效祖生之楫。”

  • 张徽一曲

    唐.张祜《雨霖铃》:“雨霖铃夜却归秦,犹是张徽一曲新。长说上皇和泪教,月明南内更无人。”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十《近代曲辞.雨霖铃》引《明皇别录》:“帝幸蜀,南入斜谷。属霖雨弥旬,于栈道雨中,闻铃

  • 剑许徐君

    同“剑挂孤松”。元汤炳龙《范文正公书伯夷颂并札卷》诗:“剑许徐君自有心,书还孔氏非无故。”

  • 羊公碑

    源见“堕泪碑”。指襄阳百姓树立在岘山的羊祜纪念碑。多用以颂扬官吏的惠政。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词语羊公碑】   汉语大词典:羊公碑

  • 出塞琵琶

    同“昭君出塞”。金吴激《风流子》词:“听出塞琵琶,风沙淅沥,寄书鸿雁,烟月微茫。”

  • 愚者千虑,或有一得

    参见: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见“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唐·林蕴《上宰相元衡弘靖论兵书》:“~,伏愿相公少赐采择焉。”【词语愚者千虑,或有一得】  成语:愚者千虑,或有一得汉语大词典:愚者千虑,或有一得

  • 归来赋

    源见“陶令归去来”。指陶潜《归去来兮辞》。宋葛长庚《摸鱼儿》词:“欹枕试听鸣橹,还又去,道唤取,陶泓要草归来赋。”

  • 翟公门巷

    同“翟公之门”。清赵翼《感事》诗:“邹忌妻孥工媚语,翟公门巷见交情。”

  • 坠马鞭

    源见“章台坠鞭”。指留连于一见钟情之女子。唐许浑《送沈卓少府任江都》诗:“少年作尉须兢慎,莫向楼前坠马鞭。”

  • 暮云春树

    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时杜甫在渭北,李白在江东,这两句借两地景物寄托思念之情。后因以“暮云春树”作为表示朋友间思念情深的话。并列 傍晚时的云彩,春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