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形容对方的阴谋、野心人人都很清楚。后来人们也单用“司马昭之心”表示人所共知的意向或野心。司马昭(211-265年),字子上,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司马懿之子,继承其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国政。高贵乡公曹髦于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任司马昭为相国,封晋公。曹髦眼看威权日去,不胜愤慨,便召集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对他们说:“司马昭的野心,人人都很清楚。我不能坐受其辱,今日当与你们一起讨伐他。”众人惧怕司马昭权势,不肯跟从。曹髦亲率数百名僮仆冲出宫门,为司马昭部下所杀。

【出典】:

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纪》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卷4第144页:“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例句】: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四回:“俄国人的阴谋辣手,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见。” 毛泽东《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假统一之名,行独霸之实。弃团结之义,肇分裂之端,司马昭之心,固已路人皆知矣。”


主谓 险恶的用心,已经人所共知。语出《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毛泽东《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弃团结之义,肇分裂之端,司马昭之心,固已路人皆知矣。”△贬义。多用于描写险恶之心。→昭然若揭 ↔知人知面不知心神不知鬼不觉。也作“司马昭之心,路人皆见”,省作“司马昭之心”。


解释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出处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纪》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帝)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三国曹魏后期,司马懿总揽大权,他死后由儿子司马师继承其位,司马师死后,又由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继任大将军。司马氏经过几代人的经营,把持了曹魏国政,皇帝基本成了摆设。当时的少帝叫曹髦,他见皇帝的威势和权利一天天衰落,内心非常气愤。就秘密召来侍中王沈、尚书王经以及散骑常侍王业,对他们说:“司马昭的心思,连路上的行人都知道。我不能坐等他废掉我而受辱,今天打算和你们杀出宫门一起去讨伐他。”王经认为司马氏久掌国权,人心已经归附于他,而且皇宫卫士量少力弱,不足与之抗衡,用武力反抗的事情应当重新加以详细考虑。曹髦掏出怀中的玉牌扔在地上,发誓说:“我已经决定。正打算豁出命去,死又有什么?何况如果成功还不一定死呢。”

王沈、王业赶紧跑出去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刚做好准备,曹髦就率领着几百个奴仆大喊着从皇宫中冲了出来。司马昭的部队遭皇帝呵斥,纷纷后退,曹髦手舞长剑,与司马昭的手下贾充奋勇作战。贾充手下一个叫成济的将领问贾充该怎么办,贾充怒斥道:“养你们这些人正是为了今天,还用问什么?”成济于是上前加入战斗,狠狠一刀,刺中曹髦,刀刃都从后面露出了脊背。

曹髦死后,司马昭又立曹奂为帝,继续控制曹魏政权。五年后,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废掉曹奂,自立为王,建立了西晋。


【词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汉语词典: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猜你喜欢

  • 鲇缘竹

    同“鲇鱼上竹竿”。清冯桂芬《五十初度自题小影》诗:“一官蓬岛鲇缘竹,五载枌乡鼠啮藤。”【词语鲇缘竹】   汉语大词典:鲇缘竹

  • 谷口躬耕

    同“谷口耕”。闽徐夤《偶书》诗:“市门逐利终身饱,谷口躬耕尽日饥。”【词语谷口躬耕】  成语:谷口躬耕汉语大词典:谷口躬耕

  • 弃甲兕皮多

    源见“华元弃甲”。形容作战失败,损失辎重。清钱谦益《王师》诗之一:“弯弓蒲矢在,弃甲兕皮多。”

  • 食菜周颙

    源见“周妻何肉”。比喻好佛之士。清唐孙华《剪蔬》诗:“灌园仲子犹存母,食菜周颙尚有妻。”

  • 卧虎

    原指执法严正的董宣,后也用来指作战勇猛的李崇。李崇,字继长,顿丘(今河南浚县)人,高宗文成元皇后兄长的儿子。高祖初任兖州刺史。兖地多劫盗,崇令每村置一楼,楼上悬一面鼓,用不同节奏的鼓声为号,逐村传递消

  • 卞壸握爪

    《晋书.卞壸传》载:苏峻作乱,卞壸奉诏“拒苏峻,父子战死。其后盗发壸墓,尸僵,鬓发苍白,面如生,两手悉拳,爪甲穿达手背。”后因以“卞壸握爪”为为国尽忠、死有余烈的典故。清徐夔《蔡将军歌》:“卞壸握爪谁

  • 赢得生前身后名

    生前:指活在世上。身后:死后。 意谓生前扬名,死后留芳。 表示人一生活得有价值。语出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张文

  • 过庭闻礼

    源见“孔鲤趋庭”。谓子承父教。薛奇童《和李起居秋夜之作》:“过庭闻礼日,趋侍记言回。”

  • 刘蜕埋文

    唐.刘蜕《刘蜕集》卷三《梓州兜率寺文冢铭序》:“文冢者,长沙刘蜕复愚为文不忍弃其草,聚而封之也。”蜕,音tuì。唐刘蜕字复愚,荆南人,聚平生所作文章的草稿,不忍丢弃,遂掘土埋之,封为冢,号为“文冢”。

  • 叶落知秋

    比喻从现象可推知本质;从局部的、细小的迹象,可推知全体和事物的发展变化。《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宋代唐庚《文录》:“唐人有诗云:‘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