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寄当归

寄当归

三国志.蜀书.姜维传》裴松之注引孙盛《杂记》:“初,姜维诣亮,与母相失,复得母书,令求当归。维曰:‘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与母谐音),但有远志,不在当归。’”《晋书.五行志中》叙其事较圆满合理,其文曰:“魏明帝太和中,姜维归蜀,失其母。魏人使其母手书呼维令反(同返),并送当归以譬之。维报书曰:‘良田百顷,不计一亩,但见远志,无有当归。’”

又《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曹公闻其名,遗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

“远志”与“当归”均为中草药名。这里仅借用其字面意义,“远志”说明志在报国,不以区区母子之情“当归”为念。姜维、太史慈都不以亲情而泯灭自己的志向。可称为明大义顾大局者。后因用为咏盼归或以孝殉忠舍亲求志的典故。

宋.辛弃疾《南乡子.京口病中起登连沧观偶成》词:“山草旧曾呼远志,故人今又寄当归。”明.萧良有《龙文鞭影》卷一:“仕治远志(见‘远志与小草’),伯约(姜维字)当归。”


【典源】 《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曹公 (操) 闻其名,遗 (wei)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又《三国志·蜀书·姜维传》注引孙盛《杂记》 曰:“初,姜维诣 (诸葛) 亮,与母相失,复得母书,令求当归。维曰:‘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今译】 太史慈骁勇善战,为孙权帐下的大将。曹操闻其威名,寄信给他。当打开封信的小箱,里面只有药草当归。意为“应当归来”。又姜维投奔诸葛亮,与母亲失散,后得母一信,让他寻求药草当归,表示盼儿返回。姜维说:“只要有远志 (一种药草),不一定要当归。”意为胸怀远大志向,不必归返。

【释义】后以此典指企盼回归故里。

【典形】 寄当归、问当归、在日寄当归。

【示例】

〔寄当归〕 宋·陆游《和范待制月夜有感》:“坐客笑谈嘲远志,故人书札寄当归。”

〔问当归〕 清·丘逢甲 《东山感秋词》:“回首大宛山上月,更无缄札问当归。”

〔在日寄当归〕 清·黄遵宪《将至梧州志痛》:“殷勤看行箧,在日寄当归。”


【词语寄当归】   汉语词典:寄当归

猜你喜欢

  • 疏懒叔

    源见“嵇康七不堪”。泛指疏懒之人。唐杜甫《佐还山后寄》诗:“旧谙疏懒叔,须汝故相携。”

  • 九点烟

    源见“齐烟九点”。谓自高处俯视九州,如烟九点。宋刘昌诗《白玉楼赋》:“俯齐州兮九点烟,瞰苍冥兮一杯水。”亦借指中国。清黄遵宪《海行杂感》诗:“九点烟微三岛小,人间世要纵婆娑。”【词语九点烟】   汉语

  • 千金牍背

    源见“牍背千金”。指冤狱。清赵翼《友人以家难系狱论罪悼之》诗之二:“三木囊头犹觅句,千金牍背岂成书?”

  • 浮屠老子之宫

    浮屠:梵语音译,也写作“浮图”。指佛家。老子:即老聃,春秋时人,著有《老子》。道家假托老子为始祖,后因借指道家。 泛指佛教和道教的宫观。语出宋.林景熙《霁山集.蜃说》:“中有浮图老子之宫,三门嵯峨,

  • 孙公漱石

    源见“漱石枕流”。指隐居山林。明汤显祖《游碧涧同外父》诗:“童子春年戏,孙公漱石情。”

  • 弥天与四海

    《晋书.习凿齿传》:“习凿齿字彦威,襄阳人也。时有桑门释道安,俊辩有高才,自北至荆州,与习凿齿初相见。道安曰:‘弥天释道安。’凿齿曰:‘四海习凿齿。’时人以为佳对。”释道安自称“弥天”,习凿齿自称“四

  • 无二价

    同“不二价”。唐高適《赠别褚山人》诗:“洛阳无二价,犹是慕风声。”【词语无二价】   汉语大词典:无二价

  • 疑事无功

    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如不了解其意义,心中疑惑不定,那么就不可能有成效。《商君书.更法》:“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又《战国策.赵策》:“疑事无功,疑行无名。”【词语疑事无功】  成

  • 泣藏弓

    源见“烹狗藏弓”。表示对功臣被弃或被杀的哀痛和悲愤。明吴廷翰《过汉高皇庙》诗:“可惜四方思猛士,有人千古泣藏弓。”

  • 脱貂贳醑

    同“金貂换酒”。醑,美酒。唐王维《过崔驸马山池》诗:“脱貂贳桂醑,射雁与山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