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戴盆望天

戴盆望天

头上扣着盆子,想要看天,却无法看到。西汉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我少年时就具有难以约束的性格,长大后在家乡也没有什么名声。幸而皇上因为我父辈的缘故,让我有机会贡献自己微不足道的技艺,能够在宫禁里出入。我认为头上扣着个盆子,怎能望见天空呢,所以我断绝了宾客的交往,忘掉了家庭私事,日夜想着如何竭尽自己微薄的力量,专心致志地在朝廷供职,来博取主上的欢心。”后以“戴盆望天”为典,或指事不可兼施;或喻方法不对头,难以达到目的;或形容难以出头,心怀苦闷。

【出典】:

汉书》卷62《司马迁传》2729页:“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技,出入周卫(侍卫周密之地,指皇宫禁地)之中。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家室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例句】:

汉·焦延寿《易林·小过之蛊》:“戴盆望天,不见星辰。”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第五伦传》:“苦身待士,不如为国;戴盆望天,事不两施。” 唐·卢照邻《五悲·悲人生》:“何异夫戴盆望天,倚杖逐日;苍苍之气未辨,昭昭之光已失。” 唐·杜牧《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照胆常悬镜,窥天自戴盆。” 唐·杜牧《忆游朱坡四韵》:“如今归不得,自戴望天盆。” 唐·罗隐《临川投穆中丞》:“试将生计问蓬根心委寒灰首戴盆。” 唐·聂夷中《客有追叹后时者作诗勉之》:“我亦二十年,直似戴盆行。” 唐·邵谒《送从弟长安下第南归觐亲》:“白日不得照,戴天如戴盆。” 宋·王安石《舒州被召试不赴》:“戴盆难与望天兼,自笑虚名亦自嫌。” 金·元好问:《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翠被匆匆见执鞭,戴盆郁郁梦瞻天。” 清·钱谦益《早发雄县次稼轩韵》:“戴盆莫怪频瞻望,也是城南尺五天。”


连动 比喻愿望不能达到。语本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注:“言人戴盆,则不得望天,望天则不得戴盆,事不可兼施。”唐·卢照邻《五悲·悲人生》:“何异夫~,倚杖逐日;苍苍之气未辨,昭昭之光已失。”△工作方法之语。→伏而咶天


【典源】《汉书·司马迁传》:“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技、出入周卫之中。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家室之业,日夜思竭其不尚之材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如淳注:“头戴盆则不得望天,望天则不得戴盆,事不可兼施。”

【今译】 汉代谚语有“戴盆望天”一语,指头顶着盆子望不见天,望天则不得顶盆子,两件事不可同时施行。

【释义】 后以此典指行为与目的相悖,难以实现; 也形容难以出头,心怀苦闷。

【典形】 戴盆、戴盆望天、窥天戴盆、首戴盆、望天盆。

【示例】

〔戴盆〕 金·元好问《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之一:“翠被匆匆见执鞭,戴盆郁郁梦瞻天。”

〔戴盆望天〕 宋·王安石《舒州被召试不赴》:“戴盆难与望天兼,自笑虚名亦自嫌。”

〔窥天戴盆〕 唐·杜牧《昔事文皇帝》:“照胆常悬镜,窥天自戴盆。”

〔首戴盆〕 唐·罗隐《临川投穆中丞》:“试将生计问蓬根,心委寒灰首戴盆。”

〔望天盆〕 唐·杜牧《忆游朱坡》:“如今归不得,自戴望天盆。”


【词语戴盆望天】  成语:戴盆望天汉语词典:戴盆望天

猜你喜欢

  • 望梅阁老

    源见“望梅止渴”。喻徒有虚名之闲官。唐白居易《每见吕南二郎中新文辄窃有所叹息因成长句以咏所怀》:“望梅阁老无妨渴,画饼尚书不救饥。”偏正 比喻徒有虚名之官。唐·白居易《每见吕南二郎中新文辄窃有所叹惜因

  • 阳台一段云

    同“阳台一片云”。唐李白《捣衣篇》:“明年若更征边塞,愿作阳台一段云。”

  • 折赠一枝

    源见“陆凯传情”。表示怀念远方友人。宋 李子正《减兰十梅.早》词:“香英微吐,折赠一枝人已去。”

  • 扣寂

    晋陆机《文赋》:“课虚无以责有,扣寂寞而求音。”谓构思而发为文辞的思维活动。后因用“扣寂”指作文赋诗。唐杜甫《舟中苦热遣怀奉呈阳中丞通简台省诸公》诗:“扣寂豁烦襟,皇天照嗟叹。”杨伦笺注:“扣寂,谓赋

  • 受取一大钱

    源见“一钱太守”。颂扬地方官吏清政爱民。明高启《野老行送陈大尹》诗:“鸡鸣相送拜道边,愿公受取一大钱。”

  • 药来贼境

    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卷三:“上句用柳公绰事。公绰节度山南东道,有道士献丹药,问所从来,曰自蓟门。时朱克融方叛,公绰曰:‘药自贼境来,虽验何益!’弃药而逐道士。殆天为下句设此奇对。”药虽能治病,但因来

  • 三青禽

    同“三鸟”。唐李白《寓言》诗之二:“摇裔双彩凤,婉娈三青禽。”

  • 不食马肝

    《史记.儒林列传.辕固生传》:“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儒学博士、清河王太傅辕固生,与黄生在汉景帝面前争论。黄生认为,汤、武灭桀、纣,是以臣弑君的

  • 纳麓

    《书.舜典》:“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孔传:“麓,录也。纳舜使大录万机之政。”后遂以“纳麓”为总揽大政之典。南朝 梁江淹《萧太尉上便宜表》:“菲躬谦度,方追重华纳麓之勤;约情㧑操,乃取文命卑宫之义

  • 先人有夺人之心

    先人:走在人先。 行动在敌人之前,有夺取敌人之心的威慑力量。 意谓先发制人,可以摧毁敌人士气。语出《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军志》有之:‘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同书《文公七年》:“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