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扬觯

扬觯

礼记.檀弓下》:“平公曰:‘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杜蒉洗而扬觯(音zhì,古代一种酒器)。公谓侍者曰:‘如我死,则必无废斯爵也。’至于今,即献毕,斯扬觯,属之‘杜举’。”

春秋时候,晋国功臣荀盈死了,未行葬礼,晋平公却在宫中饮酒作乐。厨师杜蒉认为这是违背礼仪的,便用罚酒的方式,向平公讽谏。杜蒉上堂斟酒三杯,一杯请太师师旷喝了,第二杯又请近臣李调饮下,第三杯酒自己面北而跪,一饮而尽,然后快步走下堂去。平公莫名其妙,便把杜蒉叫回来,问他这样做有什么用意?杜蒉说,但逢忌辰,不当奏乐,荀盈刚死,尤其不应该。师旷身为乐师,不告知君王;李调身为近臣,又不谏正,这都是失职行为,所以要各罚酒一杯。平公又问,你自己饮一杯是什么意思呢?杜蒉说,我身为厨师,却越职去干涉君王的事,故自罚酒一杯。平公听了,说道:“这样说来,我也有过失,把酒斟满,也当罚我一杯!”杜蒉洗净杯子斟满酒,高高举起,递给平公。平公举着酒杯,对大家说:“如果我死后,请不要扔掉这个酒杯!让后世作为鉴戒吧!”从此以后,凡享宴敬酒,总要举起酒杯,称为“杜举”。后因以“扬觯”、“杜举”为规君停乐,罚酒讽谏的典故,也以“杜举”称宴饮干杯。

周书.武帝纪》:“苌弘表昆吾之稔,杜蒉有扬觯之文。”唐.裴度《黄目樽赋》:“自合礼于宗彝,匪齐名于杜举。”


【词语扬觯】   汉语词典:扬觯

猜你喜欢

  • 昆炎

    同“昆冈之火”。唐许敬宗《奉和执契静三边应诏》诗:“挥袂静昆炎,开关纳流赭。”【词语昆炎】   汉语大词典:昆炎

  • 寸指测渊

    《孔丛子.答问》:“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蒙大道而不悟,信诬说而疑圣,殆非所望也。”以一寸之指测深渊。比喻浅学不能探明深理。主谓 以一寸之指而测深渊。比喻浅学无法探明深理。语出《孔丛子·答问》

  • 国香

    源见“燕梦征兰”。指兰花或其他名花。唐宋之问《过史正议宅》诗:“国香兰已歇,里树橘犹新。”明唐寅《山家见菊》诗:“可惜国香人不识,却教开向野翁家。”亦借喻王侯公卿的后裔。唐颜真卿《河南府参军郭君神道碑

  • 丹雀衔书

    同“赤雀衔书”。唐杜甫《送高司直寻封阆州》诗:“丹雀衔书来,暮栖何乡树?”

  • 老骥心

    源见“老骥伏枥”。喻指晚年有志之士的远大抱负。宋陆游《秋夕》诗:“栈边老骥心空在,爨下残桐尾半焦。”

  • 陶令五男

    晋.陶潜《陶渊明集》卷三《责子》:“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晋诗人陶潜曾任彭泽令,故称陶令,他有五个儿子。后遂用为多子之典。唐.裴迪《春日与王右丞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诗:“

  • 宋广平赋梅

    唐.皮日休《桃花赋序》:“余尝慕宋广平之为相,贞姿劲质,刚态毅状,疑其铁石心,不解吐婉媚辞。然睹其文而有《梅花赋》,清便富艳,得南朝徐庾体,殊不类其为人也。后苏相公味道得而称之,广平之名遂振。”

  • 梁上歌声绕

    源见“馀音绕梁”。形容歌声优美动人,馀韵无穷。明唐寅《忆秦娥.王守谷寿词》词:“祝长生,梁上歌声绕,黄粱梦先觉。”

  • 木罂缻渡军

    木罂缻(yīngfǒu英否):木制之盆瓮,用来缚在身上渡河。罂:小口大腹之盛酒器;缻:同“缶”,小口大肚子之盛酒瓦器。此典指韩信用木制盆瓮渡汉军过河,打败魏王豹军队。后以此典比喻军队以简易工具渡河,出

  • 矉里

    源见“东施效颦”。谓丑拙者强效美好。明袁宏道《喜逢梅季豹》诗:“矉里少冶容,邯郸无高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