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投鞭断流

投鞭断流

把马鞭投入长江,就能截断水流,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盛。苻坚(338-385年),字永固,一名文玉,略阳临渭(今甘萧天水市东)人,氐族。初为东海王,杀苻生自立,称大秦天王。在位期间,重用王猛,加强中央集权,注意农业生产,国力日益强盛,先后攻灭前燕、前凉、代国,统一北方大部地区。公元383年,征九十万军队攻晋,大败于淝水,各族首领趁机反秦自立,苻坚也为羌族首领姚苌擒杀。苻坚在发兵攻晋以前和臣下商议,权翼、石越劝谏说:“晋室虽然衰微,但并未失德,上下合睦同心。谢安、桓冲是当世奇才,又有长江之险,不宜兴兵。”苻坚不以为然,狂妄宣称:“东晋虽有长江之险,却非牢不可破,以我军之盛,把马鞭子投入长江,足可截断其水流。”遂于第二年亲率大军攻晋,大败而还。

【出典】:

晋书》卷114《苻坚载记》2912页:“坚曰:‘……虽有长江,其能固乎!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例句】:

宋·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光韵》:“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 清·多尔衮《致史可法书》:“将谓天堑不能飞渡,投鞭不足断流耶?” 清·薛时雨《铁六合歌》:“阴云惨淡悲风号,红巾十万排江皋。投鞭断流已深入,背城借一将安逃?”


连动 扔下马鞭足以截断江流。形容兵强势众。语本《晋书·苻坚载记下》:“苻坚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何险之足恃。’”《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昌统兵援鄂,几取各镇劲旅萃于鄂北一隅,似宜~,武汉唾手可复。”△多用于军事方面。→兵强马壮 人多势众↔兵微将寡


【典源】《晋书·苻坚载记下》:“太子左卫率石越对曰:‘……臣愚以为利用修德,未宜动师。孔子曰:‘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愿保境养兵,伺其虚隙。’坚曰:‘吾闻武王伐纣,逆岁犯星。天道幽远,未可知也。昔夫差威陵上国,而为勾践所灭。……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今译】前秦苻坚召集群臣计议发兵攻打东晋,石越认为不宜兴兵。苻坚却认为自己军队众多,只要把马鞭投进长江,都足以使江水断流,可以攻晋。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兵马众多,势力强盛。

【典形】苻坚投箠、秦鞭断江、深堑投鞭、天堑投鞭、投鞭、投鞭绝流、河湟可下鞭、长江著鞭。

【示例】

〔苻坚投箠〕 唐·杜牧《西江怀古》:“魏帝缝囊真戏剧,苻坚投箠更荒唐。”

〔秦鞭断江〕 明·李东阳《氐带箭》:“秦鞭断江江逆流,八公草木皆为仇。”

〔深堑投鞭〕 清·归庄《读郑所南心史已成》:“深堑投鞭竟飞渡,高峰立马又摧枯。”

〔天堑投鞭〕 明·郑成功《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投鞭〕 唐·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投鞭可填江,一扫不足论。”

〔投鞭绝流〕 明·唐寅《慨歌行》:“投鞭绝流,麾兵赤壁,志小鸿沟,眼高绝域。”


【词语投鞭断流】  成语:投鞭断流汉语词典:投鞭断流

猜你喜欢

  • 距跃三百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魏犫伤于胸。公(晋文公)欲杀之,而爱其材。使问,且视之。病,将杀之。魏?束胸见使者,曰:‘以君之灵,不有宁也!’距跃(向上跳跃)三百,曲跃三百。乃舍之。”本为魏犫掩饰伤病的动

  • 续鸾胶

    同“续弦胶”。鸾,凤类之鸟。明谢谠《四喜记.赴试秋闱》:“好心焦,朱弦已断,无计续鸾胶。”

  • 雾图

    《艺文类聚》卷二引晋皇甫谧《帝王世纪》:“黄帝时,天大雾三日,帝游洛川之上,见大鱼,杀三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始得图书。”后以“雾图”为帝王圣者受命之瑞祥。唐苏颋《龙池乐章》:“轩后雾图

  • 扪虱倾谈

    同“扪虱而谈”。周恩来《送蓬仙兄返里有感》诗之一:“扪虱倾谈惊四座,持螯下酒话当年。”

  • 鸭桃

    源见“王母蟠桃”。指仙桃。唐王绩《游仙》诗之四:“鸭桃闻已种,龙竹未经骑。”【词语鸭桃】   汉语大词典:鸭桃

  • 长明公

    唐.李玫《异闻实录.长明公》:“杨穆于昭应寺读书,每见一红裳女子。一日诵诗曰:‘金殿不胜秋,月斜石楼冷。谁是相顾人?褰帷吊孤影。’穆问其姓氏,云:‘远祖名无忌,姓宋。十四代祖,因显扬释教,封长明公。开

  • 仪态万方

    汉张衡《同声歌》:“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后因以“仪态万方”极言仪态美丽多姿。清宣鼎《夜雨秋灯录.银雁》:“夜梦王女至,烟鬟雾鬓,仪态万方。”郑振铎《埃娥》五:“天上的黑云已经披离的四散了,孔雀的

  • 投笔取封

    源见“投笔从戎”。指从军卫国建立功勋。宋陆游《秋风曲》:“拾萤读书定何益,投笔取封当努力。”

  • 犬马有盖帷

    《礼记.檀弓下》:“仲尼之畜狗死,使子贡埋之。曰:‘吾闻之也,敝帷不弃,为埋马也;敝盖不弃,为埋狗也。’”孔子让子贡用旧车盖把死了的狗裹起埋掉,使尸骸不暴露,这也是儒家“仁”的表现。唐.柳宗元《掩役夫

  • 黑头公

    《世说新语.识鉴》:“诸葛道明初过江左,自名道明,名亚王(导)庾(亮)之下。先为临沂令,丞相谓曰:‘明府当为黑头公。’”晋人诸葛道明,年轻有为,王导称他“当为黑头公”。(头发未白时即可升为公侯)晋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