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白面书生

白面书生

指年轻识浅,只会读书本而无实际经验的文弱书生。有时也泛指面容清秀的读书人。沈庆之(386-465年)南朝宋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字弘先,少时勇闻乡里,文帝、孝武帝时,多次镇压汉沔群蛮,削平统治集团内部的叛乱,官至太尉,封始兴郡公,后为前废帝所杀。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文帝刘义隆欲北向伐魏,沈庆之上书劝阻,不听,沈庆之再三固陈不可。当时丹阳尹徐湛之,吏部尚书江湛都在场,文帝便让他们反驳他。沈庆之说:“治国就像理家,农耕之事应当问农奴,纺织之事应当请教女婢。陛下如今打算讨伐别国,却和这些白面书生商量,怎么能成功呢。”

【出典】:

宋书》卷77《沈庆之传》1998、1999页:“其年,太祖将北讨,……庆之又固陈不可。丹阳尹徐湛之、吏部尚书江湛并在坐,上使湛之等难庆之,庆之曰:‘治国譬如治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上大笑。”

【例句】:

明·徐复祚《投梭记·忠告》:“却是白面书生,恐其不谙韬略不谙兵。” 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十二出:“雪儿呵,偏则把白面书生奚落。”


偏正 原指年轻体弱的读书人。比喻缺乏经验或不懂事理的少年书生。唐晓玲《单教楼里的皮尔·卡丹们》:“还是当你的~郎吧。”△贬义。用于讥讽人。→白面儒冠 白面儒生 白面书郎↔赳赳武夫 一介武夫


【词语白面书生】  成语:白面书生汉语词典:白面书生

猜你喜欢

  • 掷锡

    同“飞锡”。清毛奇龄《蛤上人还住湘溪》诗:“一从掷锡中峰去,二十年来溪路迷。”【词语掷锡】   汉语大词典:掷锡

  • 先意希旨

    泛指明摩人意,谄媚逢迎。唐陈鸿《长恨歌传》: “盖才智明慧,善巧便佞,先意希旨,有不可形容者。” 参见:○先意承志见“先意承志”。唐·陈鸿《长恨歌传》:“盖才智明慧,善巧便佞,~,有不可形容者。”【词

  • 薛苞田庐

    《太平御览》卷四一四“人事部”“孝下”引《汝南先贤传》:“薛苞字孟尝,西平人,好学笃行,丧母,以至孝闻。父娶后妻而憎苞,分之出宅。苞日夜泣,不能去,被殴杖。不得已,庐于外,旦入洒扫。父怒,又逐之,乃庐

  • 云边翼

    源见“雁足书”。指鸿雁,借指信使。唐李群玉《小弟艎南游近书来》诗:“湘南客帆稀,游子寡消息。经时停尺素,望尽云边翼。”

  • 劬劳之恩

    《诗.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后以“劬劳之恩”谓父母辛苦养育子女的恩情。《三国演义》三六回:“如书到日,可念劬劳之恩,星夜前来,以全孝道。”【词语劬劳之恩】  成语:

  • 素冠

    《诗.桧风.素冠》:“庶见素冠兮,棘人栾栾兮。”《序》云:“《素冠》,刺不能三年也。”毛传:“丧礼,子为父,父卒为母,皆三年,时人恩薄礼废,不能行也。”后因以“素冠”为讥刺不能克尽孝道者之典。《晋书.

  • 鲛人泣珠

    旧题汉郭宪《洞冥记》卷二:“〔吠勒国人〕乘象入海底取宝,宿于鲛人之舍,得泪珠,则鲛所泣之珠也,亦曰泣珠。”晋张华《博物志》卷九:“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

  • 乌白

    同“乌头白”。南朝 梁 简文帝《妾薄命》诗:“转山犹可遂,乌白望难期。”【词语乌白】   汉语大词典:乌白

  • 鱼目间珠

    同“鱼目混珠”。宋司马光《稷下赋》:“珷玞乱玉,鱼目间珠。泥沙涨者其泉慁,莨莠茂者其谷芜。”见“鱼目混珠”。宋·司马光《稷下赋》:“珷玞乱玉,~,泥沙涨者其泉混,莨莠茂者其谷芜。”【词语鱼目间珠】  

  • 川渊深而鱼鳖归之

    《荀子.致士》:“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义备而君子归之。”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后常用指统治者行德政,则人民自四方向往来归。《吕氏春秋.功名》:“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