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苏门长啸

苏门长啸

晋书.阮籍传》:“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后以“苏门长啸”为啸傲山林,表示高士情趣的典故。唐白居易《秋池独泛》诗:“严子垂钓日,苏门长啸时。”清蒲松龄《为安方猷与孙惠公启》:“苏门长啸,响生林谷之风;书案频吟,光照芸窗之雪。”


【典源】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裴松之注引晋·孙盛《魏盛春秋》曰:“ (阮) 籍少时尝游苏门山,苏门山有隐者,莫知名姓,有竹实数斛,臼杵而已。籍从之,与谈太古无为之道,及论五帝三王之义,苏门生萧然曾不经听。籍乃对之长啸,清韵响亮,苏门生逌(yóu) 尔而笑。籍既降,苏门生亦啸,若鸾凤之音焉。”《世说新语·栖逸》亦载。《晋书·阮籍传》:“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

【今译】 魏时阮籍曾登上苏门山,见到一位隐士 (一说为孙登),阮籍与他谈论上古无为之道,及五帝三皇之义,隐士似乎并不在意听。阮籍于是对他发出长啸。音韵清越响亮,隐士只是微笑,阮籍回去下到半山,听到山上的声音像鸾凤的鸣吟,震荡岩谷,原来是隐士之啸。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隐居旷怀,啸傲山林。

【典形】 半空鸾凤、半岭啸声、长啸发苏门、高士啸、鸾凤吟、鸾啸、苏门长啸、苏门啸、孙登啸、闻凤啸、啸向苏门、清啸苏门山、啸上苏门颠、长啸愧孙登、长吟感孙登、长啸作鸾音、阮籍长啸、逢苏门、孙登无语、山头学啸、苏门人。

【示例】

〔半空鸾凤〕 宋·陆游《次韵范参政书怀》之十:“剩欲舒怀答清啸,半空鸾凤愧孙登。”

〔半岭啸声〕 宋·陆游《林间书意》之二:“半岭啸声惊阮籍,要知天下有高流。”

〔长啸发苏门〕清·王夫之《夏日读史曳涂居闻松声》:“潮水孤琴传海岛,中峰长啸发苏门。”

〔高士啸〕 宋·陆游《玉芨斋书事》:“叔夜曾闻高士啸,孔宾岂待异人呼。”

〔鸾凤吟〕 宋·陆游《醉中作》:“清啸穿林鸾凤吟,草书落纸龙蛇走。”

〔鸾啸〕 唐·杨炯《群官寻杨隐居诗序》:“阮籍之见苏门,止闻鸾啸。”

〔苏门长啸〕 唐·白居易 《秋池独泛》:“严子垂钓日,苏门长啸时。”

〔孙登啸〕 明·袁宏道《梅花》之二:“花前乍许孙登啸,座上唯容靖节巾。”

〔闻凤啸〕 清·王夫之 《广遣兴》:“阮籍狂才闻凤啸,骆丞囚得伴蝉吟。”

〔啸向苏门〕 清·杨潮观《穷阮籍醉骂财神》:“有时节悲来泪向穷途洒,有时节兴来啸向苏门外。”


猜你喜欢

  • 两袖清风

    旧时谓官吏廉洁,除两袖清风外,别无所有。明代于谦《入京》诗:“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间阎话短长。”间阎:里巷的门,借指里巷与平民。主谓 衣袖里只有清风而已。原形容迎风潇洒的姿态。元·陈基《次韵吴江道中》

  • 烂岩电

    同“岩下电”。清唐孙华《题眼医何藏之小照》诗:“双眸闪闪烂岩电,细书小字笺鱼虫。”

  • 萦带为垣

    同“萦带全城”。汉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且夫墨子之守,萦带为垣,高不可登;折箸为械,坚不可入。”【词语萦带为垣】  成语:萦带为垣汉语大词典:萦带为垣

  • 不易一字

    落笔不改一字。形容才思精敏,作文有如宿构。《新唐书.王勃传》:“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授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述宾 易,改换,不更改一个字。《新唐书·王勃

  • 牛溲马勃

    泛指低贱之物。《歧路灯》第六三回: “把一个累代家有藏书、门无杂宾之家,弄成魑魅魍魉, 塞门填户, 牛溲马勃, 兼收并蓄了。 ” ●唐韩愈《进学解》: “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

  • 千金一字

    同“一字千金”。清钱谦益《丙申春就医秦淮作绝句三十首》:“河岳英灵运未徂,千金一字见吾徒。”

  • 湘波仙子

    同“湘妃”。明高濂《玉簪记.求配》:“戴一顶碧玉霞冠,真个像水托出湘波仙子。”【词语湘波仙子】  成语:湘波仙子汉语大词典:湘波仙子

  • 角牙

    源见“雀角鼠牙”。比喻陷害别人的手段。《新唐书.朱敬则传》:“去萋斐之角牙,顿奸险之芒刃,塞罗织之妄源,扫朋党之险迹。”【词语角牙】   汉语大词典:角牙

  • 阳羡田

    源见“买田阳羡”。借指归隐之地。宋范成大《挽王提刑彦光》诗之一:“百世春秋传,一丘阳羡田。浮生如此了,何必更凌烟。”

  • 严陵卧

    源见“羊裘钓”。指严光高卧隐居。唐温庭筠《和友人题壁》:“三台位缺严陵卧,百战功高范蠡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