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道听途说

道听途说

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这是孔子非常反对的一种作风。他说,听到道路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应该革除的作风。

【出典】:

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例句】: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序》:“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并列 路上听来的话。指无根无据的传说。语本《论语· 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叶永烈《是是非非“灰姑娘”》:“我在写作中,也犯过不调查研究的错误,凭~地写了,结果教训很深。”△用于传闻方面。→齐东野语 街谈巷语 捕风捉影 ↔言之凿凿 凿凿有据 目击耳闻耳闻目睹 真知灼见。也作“道听涂说”。


解释道、途:道路。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出处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

论语·阳货》里记载,孔子告诫自己的学生说,在道路上听说,又在道路上传播,这是有德行的人应该废弃的。

吕氏春秋·察传》也说:“听到他人的言论不可不考察,因为很有可能经过多次传播撒布,白的已经变成了黑的,黑的已经变成了白的。狗像玃,玃像马猴,马猴像人,很有可能据此类推出狗像人的结论,其实人和狗相差很远。所以听到传说然后去考察才是正确的,听了后不加考察,还不如不听。”接着又讲了三个故事:其一,鲁哀公听到“乐正夔一足”这话,以为是说音乐官员夔这个人只有一只脚,就问孔子这话是否真实。孔子说,这话本来的意思是说,音乐具有强大的教化人民的功能,而夔这个音乐长官又非常称职,所以治理天下有夔一个人就足够了。因此“夔一足”,不是说“夔只有一只脚”,而是说“夔一个人就足够了”。其二,宋国一户姓丁的人家没有井,他家里常年有个人住在外面专职挑水。等家里打了一口井后,家里人告诉别人:“吾穿井得一人。”有人听到后,传说道:“丁家人在打井的时候得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谈论起这件事,宋国国君也听说了。国君派人问丁氏,丁氏回答说:“我是节省了一个劳力,而不是从井里得到了一个人。”其三,孔子的弟子子夏要到晋国,路过卫国,听到有人读史书的时候说:“晋师三豕涉河。”子夏就说:“不对啊,是己亥过河。因为‘己’和‘三’字形相近,‘豕’与‘亥’字形相近,因此弄错了。”到了晋国一问,果然是“晋国军队在己亥日渡河”。

例句

作为记者,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事实表明,道听途说往往是不可靠的。


【词语道听途说】  成语:道听途说汉语词典:道听途说

猜你喜欢

  • 多藏厚亡

    储藏得越多,损失也越大。《老子》第十四章:“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后汉书.折象传》:“感多藏厚亡之义,乃散金帛资产,周施亲疏。”其他 厚,大。亡,失。指货财储藏得多,往往会招致很大的损失。语本

  • 藩维

    同“藩垣”。南朝 梁沈约《封授临川等五王诏》:“藩维广树,经朔攸属。”唐张籍《送裴相公赴镇太原》诗:“盛德雄名远近知,功高先乞守藩维。”【词语藩维】   汉语大词典:藩维

  • 腹笥便便

    同“腹笥”。明王思任《〈啜墨阁近稿〉序》:“无论其腹笥便便,千古自贮,即其豁鼻卷须,戟如猬插,亦时时有老骥伏枥之意。”主谓 腹笥,言腹中所记之书籍。比喻人饱学。《后汉书·边韶传》:“腹便便,五经笥。”

  •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意谓彼此都以对方为“非”,自己为“是”,所以彼此各有一“是”,各有一“非”。 古代道家认为“彼此”是互相对待的,“是非”是相因而生的。“是”与“非”的对立与纷争,都是人的主观作用,并非客体的存在。语

  • 斗酒双柑

    源见“双柑斗酒”。借指雅游宴乐。清魏源《村居杂兴十四首呈筠谷从兄》之十一:“斗酒双柑下,中有万古诗。”并列 一斗酒,两个柑。语本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戴仲若,春日携双柑斗酒,人问何之?答曰:

  • 汉坛三拜

    源见“韩信登坛”。指韩信拜将。元张可久《卖花声.客祝》曲:“忆淮阴年少,灭楚为帅,气昂昂汉坛三拜。”

  • 松公

    源见“丁松入梦”。指松树。唐杜牧《朱坡》诗:“偃蹇松公老,森严竹阵齐。”【词语松公】   汉语大词典:松公

  • 生死相依

    无论是生还是死都永不分离;或彼此生死与共,互相依存。形容感情或友谊极其深厚。毛泽东《中国人民志愿军要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中朝两国同志要亲如兄弟般地团结在一起,休戚与共,生死相依,为战胜共同

  • 田雉驯

    同“驯雉”。宋韩维《鲁恭太师庙》诗:“不见田雉驯,啼鸦空满林。”

  • 任棠薤

    源见“拔薤”。借指豪强。前蜀贯休《上孙使君》诗:“宁思子产冰,肯羡任棠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