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郑国渠

郑国渠

史记.河渠书》:“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疆,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公元前二四六年,水利家郑国受韩国之命,游说秦国兴修水利,以消耗其国力,企图阻止或延缓其伐韩的战争。秦始皇采纳了这项建议,征发民工,由郑国主持,开渠三百余里,引泾注洛,灌田四万余顷。后秦发觉韩国的阴谋,欲处死郑国。郑说明此举对秦是万世之利,终得以完成。秦因此富强,为统一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后遂用为咏郑国凿渠助秦霸业之典。

宋.陆游《剑南诗稿》卷三《南池》:“陂复岂惟民食足(见“坏陂复陂”出《汉书.翟方进传》),渠成终助霸图雄。”


【词语郑国渠】   汉语词典:郑国渠

猜你喜欢

  • 鷃鹏

    源见“榆枋之见”。比喻人们志趣、识见不同。元钱选《山居图卷》诗:“鷃鹏俱有意,兰艾不同根。”

  • 谤成市虎

    源见“三人成虎”。比喻诽谤多了就会使人信以为真。清蒲松龄《代孙蕙答王鼎旧工部启》:“老大人谤成市虎,闻之增人㤞憏。”

  • 有厚无厚

    极厚极薄。战国时名家学派公孙龙、惠施等人辩论的题目。《荀子.修身》:“夫坚白、同异、有厚、无厚之察,非不察也。”

  • 徽之棹

    源见“访戴”。指访友之船。唐李端《旅舍对雪赠考功王员外》诗:“独望徽之棹,青山在雪中。”

  • 夏雨雨人

    夏天的雨,灌溉万类,调节气温。汉代刘向《说苑.贵德》:“管仲上车曰:‘……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夏雨雨人,吾穷必矣!’”“春风”、“夏雨”句都比喻恩泽及人。管仲:春秋时齐国人,他辅佐齐桓公第一个称霸诸侯。

  • 谨言慎行

    《礼记.缁衣》:“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后以“谨言慎行”谓言行谨慎小心。《宋史.李穆传》:“质厚忠恪,谨言慎行,所为纯至,无有矫饰。”并列 说话小心认真,行为谨慎检点。

  • 楚歌之计

    源见“四面楚歌”。谓攻心之术。清袁于令《西楼记.集艳》:“于叔夜相公思想穆素徽妹子,一病不痊……要多请几位姊妹去与他解闷吃酒,散他念头。待念头散了,就好去收他,也是个‘楚歌之计’。”偏正 攻心之术。清

  • 养虎留患

    比喻放纵敌人,留下后患。《东周列国志》第五六回: “今其子乃欲见逐,岂非养虎留患耶? ” 参见:○养虎遗患见“养虎遗患”。《东周列国志》56回:“今其子乃欲见逐,岂非~耶?”【词语养虎留患】  成语:

  • 塞翁得马

    同“塞翁失马”。清李渔《比目鱼.耳热》:“精神乏,安心要把驴儿跨。又谁知塞翁得马,塞翁得马。”见“塞翁失马”。清·李渔《比目鱼·耳热》:“精神乏,安心要把驴儿跨,又谁知~,~。”【词语塞翁得马】  成

  • 菌蟪

    《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庄子曾用生命极短的朝菌和蟪蛄来比喻各种生物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