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问鼎

问鼎

原指图谋王位,后则泛指企图夺权。公元前606年,楚庄王攻打陆浑之戎,到达雒水,在周天子辖区陈兵示威。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王。楚王问起周王室镇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回答说,鼎的大小轻重在于德而不在于鼎本身。从前夏朝有德之时,把远方的东西绘成图象,让九州的长官贡献青铜,铸造了九鼎并将图象铸在鼎上,让百姓认识神物和恶物。所以百姓进入川泽山林,就不会碰上不利于己的东西。魑魅魍魉这些鬼怪都不会碰上。因而上下和协,以承受上天的保佑。夏桀昏乱,鼎迁于商,前后六百年。商纣暴虐,鼎又迁于周朝。德行如果美善光明,鼎虽然小,也是重的;如果奸邪昏乱,鼎虽然大,也是轻的。上天赐福给明德的人,是有一定期限的。成王把鼎固定在洛阳,占卜的结果是传三十代,享国七百年,这是上天的命令。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减,天命并未改变,鼎的轻重,是不能询问的。

【出典】:

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例句】:

唐·房玄龄《晋书·王敦传》:“既素有重名,又立大功于江左,专任阃外,手控强兵,群从贵显,威权莫贰,遂欲专制朝廷,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


【典源】 《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今译】 春秋时楚庄王北伐陆浑之戎,将军队布列在洛水边周的边界上,有示威之意。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军。楚庄王向王孙满打听周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答:“得天下在德不在鼎,古时夏禹有德,远方献来山川异物图形,禹铸九鼎,将各地异物等铸于其上。至夏桀昏乱,鼎迁至商,传世六百。商纣王暴虐,鼎又迁于周。如果有德,鼎虽小亦重; 昏乱无德,虽大亦轻。成王定鼎,卜祝预示将传位三十,传年七百,这是天命。周现在虽渐衰,但天命末改,鼎的轻重,是不可问的。”

【释义】 后以此典借指图谋夺取王位、政权。

【典形】 观鼎、送者问鼎、问鼎、问鼎轻重、问周鼎、休明鼎尚重、问鼎语。

【示例】

〔观鼎〕 晋·陆机《五等诸侯论》:“故强晋收其请隧之图,暴楚顿其观鼎之志。”

〔送者问鼎〕 唐·李商隐《行次西郊作》:“送者问鼎大,存者要高官。”

〔问鼎〕 唐·骆宾王《夏日游德州赠高四》:“封疆恢霸道,问鼎竞雄图。”

〔问鼎轻重〕 唐·柳宗元 《封建论》:“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

〔问周鼎〕 清·黄遵宪《述怀再呈霭人》:“今年问周鼎,明年索赵璧。”

〔休明鼎尚重〕 南朝梁·庾肩吾《乱后行经吴御亭》:“休明鼎尚重,秉礼国犹存。”


【词语问鼎】   汉语词典:问鼎

猜你喜欢

  • 小巫

    比喻学业技艺低下者。南朝齐谢赫《古画品·顾宝先》: “全法陆家,事事宗禀。方之袁蒨,可谓小巫。” 参见:○小巫见大巫

  • 咄石生

    《晋书》卷四十三《山涛传》:“山涛,字巨源。”“举孝廉,州辟部河南从事。与石鉴共宿,涛夜起蹴鉴曰:‘今为何等时而眠耶!知太傅卧何意?’鉴曰:‘宰相三不朝,与尺一令归第,卿何虑也!’涛曰:‘咄!石生无事

  • 梦笔生花

    五代后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后因以“梦笔生花”比喻文人才思大进,著述琳琅。《元诗选》郭界《快雪斋集.赠笔工范君用》诗:

  • 贫不学俭,富不学奢

    贫穷的人不学节俭也会节俭,富有的人不学奢侈也会奢侈。 表示环境、习惯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语出唐.马总《意林》卷五引《任子》:“谚云:‘富不学奢而奢,贫不学俭而俭’。人情皆然,唯圣人能节之。”唐.马

  • 歌声绕梁

    源见“馀音绕梁”。歌声回旋于梁栋间,经久不息。形容歌声美妙动听。北周庾信《鸳鸯赋》:“虞姬小来事魏王,自有歌声足绕梁。”主谓 歌声长久地回旋在梁栋之间。形容歌声美妙动听。语本《列子·汤问》:“昔韩娥东

  • 素衣

    源见“京洛尘”。本指白色的衣服,借指人清白的操守。前蜀韦庄《酬吴秀才霅川相送》诗:“夫君别我应惆怅,十五年来识素衣。”【词语素衣】   汉语大词典:素衣

  • 莫逆之交

    源见“莫逆”。谓彼此志同道合、有深厚的友谊。亦指情投意合的朋友。《魏书.眭夸传》:“少与崔浩为莫逆之交。”《老残游记》七回:“此人当年在河南时,我们是莫逆之交。”偏正 莫逆,不抵触、不违背。志同道合或

  • 熊飞

    源见“非熊兆”。指隐士出山佐世。清 惜秋《维新梦》:“二千余年钧天醉,卿云复旦,才梦见了熊飞。”【词语熊飞】   汉语大词典:熊飞

  • 比屋可封

    《尚书大传》卷五:“周人可比屋而封。”谓上古之世,教化遍及四海,家家有德行,皆可旌表。后亦泛称风俗淳美。唐刘知幾《史通.疑古》:“尧舜之人,比屋可封。盖因《尧典》成文,而广造奇说也。”前蜀杜光庭《寿春

  • 斗水活鳞

    源见“涸辙之鲋”。比喻得到微薄的资助而解救眼前的危急。明徐复祚《一文钱》五出:“闻说道卢家广施,我挈儿女从乡来至,但只愿斗水活鳞,敢指望千金布地?”主谓 比喻得到些微的资助而解燃眉之急。语本《庄子·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