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颐指气使

颐指气使

见“目指气使”条。


并列 颐指,不说话而用面部动作示意。气使,用神情去支使人。形容对人态度傲慢。高阳《粉墨春秋》:“管理这一批身分介于俘虏与客人之间的名流的是一个名叫井崎喜太郎的中尉,~,架子极大。”△贬义。多用于写倨傲而有权势的人。→颐指进退目指气使 指手画脚 发号施令 ↔降心相从。也作“目指气使”。


以下巴的动向及眼色指挥人谓之 “颐指气使”。形容指挥别人时的傲慢态度。简言 “颐指”。亦作 “目指气使”,即动目以指物,出气以使人之意。

“目指”是以目光 ( 眼神) 指物,那么, “颐指”是什么指呢?是下巴吗?

《急就篇》卷三: “颊颐颈项肩臂肘。”颜师古注: “下颔曰颐。”《说文·页部》: “颔,顄 ( hán) 也。”“顄,颐也。”段注: “颔,口也。…… 《方言》: ‘颔、颐,颌也。南楚谓之颔,秦晋谓之颌,颐其通语也。’”顄即颔,颔训 “口”,则 “下颔曰颐”之 “颐”即为口之下半部,也就是俗所谓之下巴。

因此,“颐指”即言用下巴指挥或指示。头稍微向上一抬,再加以眼神示意或鼻出气息而指挥别人,这就是态度傲慢的 “颐指气使”。


【词语颐指气使】  成语:颐指气使汉语词典:颐指气使

猜你喜欢

  • 鵩舍

    源见“贾生赋鵩”。指谪居之所。宋徐铉《和张先辈见寄》之二:“野日苍茫悲鵩舍,水风阴湿弊貂裘。”【词语鵩舍】   汉语大词典:鵩舍

  • 鹑衣鷇食

    源见“子夏衣”。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形容生活极其穷困。明 沈榜《宛署杂记.养济院》:“籍名收养,多至数千余人,岁费当若干。此外,又有舍饭,而鹑衣鷇食,扶携颠连,号呼衢路者,犹然在也。”【词语鹑衣鷇食

  • 陶彭泽

    源见“陶令归去来”。陶潜曾为彭泽县令,故称。借指县令或高人隐士。宋吴泳《青玉案.寿季永弟》词:“且莫从头烹瓠叶。已呼童稚,多藏酒秫,共醉陶彭泽。”【词语陶彭泽】   汉语大词典:陶彭泽

  • 子猷宠

    同“子猷惜此君”。唐元稹《寺院新竹》诗:“未遭伶伦听,非安子猷宠。威凤来有时,虚心岂无奉。”

  • 亡羊

    失去羊。比喻不专心于自己所做的事,必招致失败。《庄子.骈拇》:“臧与穀,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榖奚事,其博塞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词语亡羊】   汉语

  • 罗袜凌波

    同“罗袜生尘”。宋柳永《临江仙引》词之三:“罗袜凌波成旧恨,有谁更赋惊鸿?”

  • 延津剑

    源见“丰城剑气”。指龙泉、太阿雌雄二剑。明陈所闻《金落索.代王皖城答》曲:“遭逢不让延津剑,弃掷休如绿绮弦。”【词语延津剑】   汉语大词典:延津剑

  • 石丈

    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十:“米芾诙谐好奇……知无为军,初入州廨,见立石颇奇,喜曰:此足以当我拜。遂命左右取袍笏拜之,每呼曰‘石丈’。”后用为奇石的代称。清诸九鼎《石谱.墨竹石》:“既对此君,复近石丈。

  • 蘋末

    同“青蘋末”。南朝 梁庾肩吾《团扇铭》:“清逾蘋末,莹等寒泉。”唐李峤《风》诗:“落日生蘋末,摇扬遍远林。”【词语蘋末】   汉语大词典:蘋末

  • 一家之言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谈道:“我写作《史记》,就是为了探究天道与人事的相互关系,通晓古今历史发展的变化,成为有独特见解的一家学说。”后以“一家之言”指有独到见解、自成体系的学术专著,又作“一家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