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东溪

东溪

①即句溪。在今安徽宣州市东三里水阳江上游。《资治通鉴》:唐大顺二年(891)正月,孙儒举兵济江攻杨行密,“儒将李从立奄至宣州东溪,行密守备尚未固,众心危惧。夜,使其将合肥台濛将五百人屯溪西,濛使士卒传呼,往返数回,从立以为大众继至,遽引去”。

②一名杭水。即今安徽宁国县东南东津河。《方舆纪要》卷28宁国县:东溪在“县东五里。源出天目山,北流受千秋岭及诸山之水,又西北经东山下石口市至栏杆溪,又北则县南千顷诸山水及昌化县洋丁山水皆流入焉,谓之杭水, 西北去县十五里,又北流五里至河沥溪,是为东溪……为句溪上源”。

③即今曹娥江上源支流新昌江。在今浙江新昌县东。宋《嘉泰会稽志》卷10新昌县:东溪“在县东一里。其源东南来自天台石桥瀑布水……合流入县至虎队岭,支派入蛟湖,入县南流,溉田一万二千亩,其巨派从北流过县后,西北流为三溪, 出嵊县为剡溪”。

④在今浙江乐清市东。《方舆纪要》卷94乐清县:东溪“在县治东,一名云溪”。

⑤即今浙江遂昌县东松阴溪。《方舆纪要》卷94遂昌县:东溪在“县东十二里。自双溪分流,合县东诸山溪之水,经马鞍山下,流益盛,入松阳县境,谓之松溪”。

⑥珠游溪支流。即今浙江三门县南亭旁溪。《清一统志·台州府一》:东溪“在宁海县南九十里。源出屈母山南湫水潭,北流三十里入宁和溪。产铁沙,冶之成铁”。

⑦在今福建大田县东北。《清一统志·永春州》:东溪“在大田县东北七十里。源出县西北三十里, 曰觞溪潭。东流合渡头桥溪入尤溪”。

⑧即今福建诏安县东之东溪。《方舆纪要》卷99诏安县:东溪“在县城东。源出平和县大峰山,入县境回环流,诸溪涧水悉汇入焉。经县南五里,为横岭渡。又南入于海”。

⑨即今福建同安县东之东溪。《方舆纪要》卷99同安县:东溪在“县城东。源出大罗山,东南流,有曾溪,出县东北三十里曾岭下流合焉,绕流至县城南,与西溪会……东流五十里入于海”。

⑩在今福建古田县东。《清一统志·福州府一》:东溪“在古田县东。源出县东北杉洋镇,西流至县东,合古田溪”。

(11)即今福建武夷山市东北之北溪。《清一统志·建宁府》:东溪“在崇安县(今武夷山市)东北。亦名东北溪。源出岑阳欧岭, 众流合趋, 与西溪会”。

(12)在今广东潮阳市西。《方舆纪要》卷103潮州府潮阳县:东溪在“县西七十里,源出大南山而东注, ……流注练江”。

(13)指今四川綦江县南之綦江。《明史·地理志》綦江县:“南有綦江,即僰溪之上流, 一名东溪。”《方舆纪要》卷69綦江县:綦江“亦曰东溪。万历中,杨应龙作乱,分兵犯南川、江津、綦江诸县,官军与战于东溪,贼少却是也”。

(14)在今贵州平坝县东。《明一统志》卷88平坝卫:东溪“源出东北石洞中,流灌田亩, 人赖其利”。


集镇名。在浙江省泰顺县城东南部。东溪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1750。因东溪流经得名。产毛竹、茶叶、杨梅。有制茶、石材等厂。公路通县城。


猜你喜欢

  • 会师广场

    又称红四军建军广场。在今江西宁冈县城龙江河畔。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等率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队伍和湘南农军约万余人在龙江河畔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5月4日在广场中央召开了庆祝两军会师和

  • 西石孔州

    即西石乳州。在今四川宝兴县境。

  • 骜山口

    即今湖南耒阳市东北二十二里大市圩。 南朝梁、陈间移耒阳县治此。

  • 南庙市

    即今江西宜春市南南庙乡。清同治 《江西全省舆图》 卷7: 宜春县南有南庙市。民国 《宜春县志》 卷11: 南庙 “距城四十里。旧名堵田。……地广人稠,为南部交易市集地”。

  • 古城寨

    即今福建长汀县西古城镇。《方舆纪要》卷98汀州府长汀县:古城寨在“府西四十里。五代时,王延政筑此城以备江南兵,宋因置寨为戍守处,亦曰古城里”。明、清置古城寨巡司于此。五代闽王延政筑城,北宋置寨,原在今

  • 万安滩

    在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西部,位于李准滩西南约35海里。形似新月,东西长63公里,平均宽11公里。水深一般在37—111米之间,浅处17米。1935年公布名称为前卫滩。1947年改名万安滩。

  • 流曲镇

    即今陕西富平县北流曲镇。北魏置北地郡于此。《清一统志 ·西安府三》 “美原堡” 条下: “流曲堡,在县北三十里,即故通川城处。” 万历 《富平县志》、雍正 《陕西通志》 均为镇。在陕西省富平县中东部。

  • 青衣羌国

    战国秦时小国。都于青衣 (今四川芦山县。一说在名山县北)。以青衣水为名。《水经·江水注》: “ (青衣) 县,故青衣羌国 也。《竹书纪年》: 梁惠成王十年,瑕阳人自秦道岷山,青衣水来归。” 西汉高帝六

  • 鸣犊河

    古河道。南出今山东高唐县南,北至河北景县南入屯氏河。《汉书· 地理志》 清河郡灵县:“河水别出为鸣犊河,东北至修入屯氏河。” 《汉书·沟洫志》: “永光五年,河决清河灵鸣犊口,而屯氏河绝。” 又 《水

  • 西山阳洞长官司

    明洪武初置,属思州宣慰司。治所即今贵州从江县东南西山镇。后废。永乐元年(1403)复置,属贵州卫。后属黎平府。清废。明洪武初置,治今贵州省从江县东南西山。后废。永乐元年(1403年)复置。清又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