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

①商代都城。传有三亳: (1) 南亳,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南,相传汤曾居此。(2) 北亳,在今河南商丘县北,相传诸侯于此拥戴商汤为盟主。(3) 西亳,在今河南偃师市西尸乡沟一带。《史记·殷本纪》:“自契至汤八迁,汤居亳。” 《太平御览》 卷155引《帝王世纪》 谓即 “今河南偃师县西二十里尸乡之阳亭是也”。

②商、周时邑名,在今河北望都县西北。《左传》: 昭公九年 (前533),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及武王克商……肃慎、燕、亳,吾北土也”。


(1)古国名。(1)商、周时方国。在今河北省望都县北。《左传》昭公九年(前533年):“及武王克商,肃慎、燕、亳,吾北土也。”(2)春秋时西戎建立的国家。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史记·秦本纪》:宁公三年(前713年),“与亳战,亳王奔戎”。(2)商汤都城。《尚书·汤诰》:“王归自克夏,至于亳,诞告万方。”《史记·殷本纪》:“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又作“”。《荀子·议兵篇》:“古者汤以薄,武王以滈,皆百里之地也。”其地自汉以来主要有以下诸说:一、杜亳说。《史记·六国年表》:“汤起于亳。”《集解》引徐广曰:“京兆杜县有亳亭(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二、南亳说。《括地志》:“宋州谷熟县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南亳(今河南商丘市东南),即汤都也。”(《史记·殷本纪》“汤始居亳”《正义》引)三、北亳说。《汉书·地理志》山阳郡薄县(今山东曹县东南)注引臣瓒曰:“汤所都。”《括地志》:“薄城北郭东三里平地有汤冢。按:在蒙,即北薄也。”(《史记·殷本纪》“汤崩”《正义》引)王国维亦主此说。四、西亳说。《汉书·地理志》河南郡偃师县尸乡(今河南偃师市西):“殷汤所都。”《括地志》:“汤即位居南亳,后徙西亳,在偃师县西十四里,本帝喾之墟。”“河南偃师为西亳,……盘庚亦徙都之”(《诗地理考》卷五《商颂》引,《史记·殷本纪》“汤始居亳”《正义》引)。五、郑亳说。今河南省郑州市发现早商城址,有人认为即商汤时亳都。


猜你喜欢

  • 飞泉

    在今广西阳朔县西五十里。明曹学佺《广西名胜志》卷1阳朔县:飞泉“泉涌山腰,悬石百级,飞注而下,如挂银河,入于桂江”。

  • 东林市

    即今浙江湖州市南东林镇。清光绪《归安县志》卷6:“东林市在县南六十里东林山。为形胜山区。”

  • 独峭山

    在今贵州岑巩县东北一里。《方舆纪要》 卷122思州府: 独峭山 “孑然孤峭,卓异群峰”。

  • 灵泉池

    在今甘肃武威市。《水经注》卷40:武始泽“径姑臧县故城西,东北流,水测有灵渊池”。即此。

  • 平都山

    一名丰都山。即今四川丰都县东北三里名山。《隋书·地理志》 临江县:“有平都山。”《寰宇记》卷149丰都县:平都山,“《神仙传》云:后汉延光元年,阴长生于马明生处求仙法,乃将长生入青城山中,煮黄土为金以

  • 铜湾市

    即今湖南怀化市东六十四里铜湾镇。宋置铜安砦。清时有把总驻防。

  • 张博铁路

    为胶济铁路支线。自山东张店(今淄博市)至博山。长39公里。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动工修建,次年建成。今称博山线。

  • 景和镇

    即今河北河间市东七十里景和镇。明、清置巡司于此。在河北省河间市东南部。面积71.2平方千米。人口2.6万。镇人民政府驻景和,人口2730。明初建村,以景色秀丽、村民和睦得名。1953年设乡,1958年

  • 占藏先结簇长官司

    明洪武十四年(1381)置,属松潘卫。治所在今甘肃迭部县东南。后废。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置,治今甘肃省迭部县东南卓藏。属松潘卫。清废。

  • 七家岭驿

    在今河北迁安县西南七十里七家岭。《方舆纪要》卷17迁安县:七家岭驿“其地有七家岭,因名。相近者曰枣村河,为往来之要道”。后移至今迁安县南四十里沙河驿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