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里集
即今山东齐河县西南七十四里仁里集乡。旧属长清县。清光绪《山东通志》卷1《舆图志》:长清县西北有仁里集。
即今山东齐河县西南七十四里仁里集乡。旧属长清县。清光绪《山东通志》卷1《舆图志》:长清县西北有仁里集。
①又作采桑。 春秋晋地。 在今山西吉县西黄河岸。《史记· 晋世家》: 献公二十五年(前652),“晋伐翟,翟以重耳故,亦击晋于啮桑”。《索隐》: “裴氏云 《左传》 作 ‘采桑’。按,今平阳曲南七十里
亦作冶坂。在今河南孟县西南三十五里。《宋书·王康传》: “索虏野坂戍主黑弰公游骑在芒上。” 即此。
即六里堰市。今浙江海盐县西南六里乡。
在清外蒙古土谢图汗部境。即今蒙古国中央省哈拉河。《清一统志·喀尔喀》: 哈拉河 “源出土拉河北,与憨山相对之色尔必岭,名揆河。北流……入鄂尔坤河”。
即今辽宁辽阳县东南浪子山。清置驿站。乾隆 《钦定盛京通志》 卷33: 奉天南至朝鲜站道二百里 “至浪子山站”。即此。
一名佛朗。在今地中海东岸。《元史·郭侃传》: 戊午年 (1258),“旭烈兀命侃西渡海,收富浪”。即此。
北魏置,属建州。治所在端氏县(今山西沁水县东北固县。辖境相当今山西阳城、沁水县地。隋开皇三年(583)废。北魏文帝置,治端氏县(今山西沁水县东北西城)。辖境相当今山西省沁水、阳城、安泽等县地。隋开皇三
元置,属管番民总管。治所在今贵州罗甸县西南。后废。元置,治今贵州省罗甸县西南。后废。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置,属锦州府。治所即今辽宁葫芦岛市西北钢屯镇。寻改为锦西厅。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置,治今辽宁省葫芦岛市西北钢屯乡。寻更名锦西厅。
1932年由大定县析置,属贵州省。治所在大兔场(今贵州纳雍县)。以境内纳雍河而得名。“纳雍”系彝语音译,为古彝族家支名。在贵州省西部。属毕节地区。面积 2248 平方千米。人口77.1万,有汉、苗、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