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仙源镇

仙源镇

在今安徽黄山市黄山区东十里,麻川西岸。原为太平县治,1963年移往甘棠镇。有仙源桥。《明一统志》卷15宁国府:仙源桥“在太平县南,旧名富溪。宋绍兴间建,本朝正统初重修”。


(1)在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中部。面积51平方千米。人口1.2万。镇人民政府驻仙源,人口 6810。因镇处麻川河西岸、麻川源出黄山,古称化源,镇以川名。自唐太平建县以来至1963年历为县治。为古老集镇。1949年置城关镇,1950年改名城厢镇,1963年更名仙源镇。产稻、蔬菜、瓜果、甘蔗。有纺织、造纸、水泥、花炮等厂。桥岩公路经此。镇东北有元末明初建五孔石桥麟凤桥。(2)在贵州省习水县东部。面积164平方千米。人口2.5万。镇人民政府驻獐平坝,人口 2320。原名獐羊坝,以村西北3千米仙源洞更今名。1941年置仙源乡。1953年分置仙源、黄厂、龙台、茅坪、四岗、鲁城、大石、杉堡乡。1958年为仙源管理区,1963年为仙源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以仙源、黄龙、鲁城、大杉四乡合并置仙源镇。产玉米、稻、大豆、高粱、烤烟,并产生漆、药材。煤、硫铁矿资源丰富。为县气温最低的地区。桐赤公路经此。


猜你喜欢

  • 汝阳郡

    东晋析汝南郡置,属豫州。治所在汝阳县(今河南商水县西北)。隋开皇初废。东晋置,治汝阳县(今河南商水县西南)。辖境不详。北齐废。

  • 宏静县

    即弘静县。在今宁夏永宁县南望洪附近。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卷1:“《隋图经》云“宏静县本汉城,居河外三里,乃旧薄骨律仓城也。后魏立宏静镇,徙关东汉人以充屯田,隋立县。”即“弘静县”。

  • 宋县

    ①三国魏改宋公国置,属谯郡。治所在今安徽太和县北六十里倪丘镇附近。西晋后废。北魏太和元年(477)复置。北齐废。②南朝宋侨置,属南新蔡侨郡。治所在今湖北黄梅县西。梁废。③南朝宋侨置,属南汝阴郡。治所在

  • 新成县

    ①西汉惠帝四年 (前191) 置,属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伊川县西南。东汉改为新城县。②南齐改新兴县置,属新宁郡。治所即今广东新兴县。南朝梁复名新兴县。古县名。(1)南朝齐以新兴县改名,治今广东省新兴县

  • 御屏山

    在今贵州万山特区东北。《方舆纪要》 卷122思州府施溪长官司: 御屏山在 “司北里许”。

  • 宣化站

    元置,为水站。在今四川宜宾县西北蕨溪镇北宣化坝。《永乐大典》 卷1942站赤: 叙州等处蛮夷宣抚司所辖水站有宣化站。

  • 色威县

    亦名达威。在今四川色达县。民国《道孚县图志》:“色达一名色他,分上中下三色达。……(宣统三年)边务大臣赵尔丰遴员勘查,改为色威县,适逢鼎革,未果。”

  • 肥河卫

    明永乐四年 (1406) 置,属奴儿干都司。在今黑龙江省阿城市东北蜚克图河流域。后废。明永乐四年(1406年)置,治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蜚克图河流域。属奴儿干都司。后废。

  • 棐林

    又作棐。春秋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市东北二十五里。《春秋》: 宣公元年 (前608),“宋公、陈侯、卫侯、曹伯会晋师于棐林,伐郑”。杜注: “郑地。荥阳宛陵县东南有林乡。”古邑名。又作棐、斐。春秋郑邑。在

  • 伯颜迷站

    明初改元不牙迷站置,在今黑龙江省木兰县。明《辽东志》卷9:海西东水陆城站有“伯颜迷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