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山
又名岩山、洑波岩。即今广西桂林市城区东北漓江西岸伏波山。唐莫休符《桂林风土记》:夹城“北抵伏波山缘”。南宋范成大《桂林虞衡志》:“伏波岩,在离江之滨,突然而起,且千丈。下有洞,可容二十榻,穿凿通透,户牖旁出,有悬石如柱,去地一线不合,俗名马伏波试剑石。前浸江滨,波浪汹涌, 日夜漱啮之。”东麓有还珠洞,洞前石脚插入漓江,为绝胜处。有唐代摩岩造像二百余尊。
又名岩山、洑波岩。即今广西桂林市城区东北漓江西岸伏波山。唐莫休符《桂林风土记》:夹城“北抵伏波山缘”。南宋范成大《桂林虞衡志》:“伏波岩,在离江之滨,突然而起,且千丈。下有洞,可容二十榻,穿凿通透,户牖旁出,有悬石如柱,去地一线不合,俗名马伏波试剑石。前浸江滨,波浪汹涌, 日夜漱啮之。”东麓有还珠洞,洞前石脚插入漓江,为绝胜处。有唐代摩岩造像二百余尊。
在今四川射洪县东涪江东岸。《清一统志·潼川府二》:大庾渡“在射洪县太和镇涪江东岸。本朝雍正七年置巡司。今裁”。
即今山东莱西市西南四十八里店埠乡。旧属莱阳县。清光绪 《山东通志》 卷2 《舆图志》: 莱阳县西南有店埠集。
在今广东陆丰县东。《清一统志·惠州府》:田尾洋山“在陆丰县东八十里。卓立海滨。入洋之船,望此即知碣石港也”。
①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置,属荆州。治所在上庸县(今湖北竹山县西南四十里堵水北岸)。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并入新城郡。太和二年(228)复置。西晋辖境约当今湖北竹山、竹溪二县,十堰市及陕西平利、
即今上海市奉贤县西南十四里法华桥。宋时建有法华禅寺,后废。明建法华桥,故名。
十六国后赵石虎之陵墓。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晋书·石季龙载记》: “始葬季龙,号其陵为显原陵。”
元大德中建,在今江西进贤县东北五十五里钟陵乡。
亦作杜林、桂林、徒林。西周地,在今陕西麟游县西北漆水河发源处。《太平御览》卷890引《竹书纪年》:“夷王猎于杜林,得一犀牛。”雷学淇《考订竹书纪年》卷4:“杜林,近本俱讹作社林。”《国语·晋语》 作徒
①隋开皇十六年 (596) 分小黄县置,属亳州。治所在今安徽亳州市西南梅城。大业三年(607) 废入谯县。②唐武德五年 (622) 置,属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县北七十里古龙鸣城内。七年 (624)废
1948年山东革命根据地由胶县、高密、诸城三县析置,治铺集 (今山东胶州市西南铺集)。因胶河发源于境内,故名。1953年撤销,并入胶南、胶县、诸城三县。旧县名。山东解放区设。1948年由胶县、高密、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