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昌县
北宋天圣初改浈昌县置,为南雄州治。治所即今广东南雄县。《舆地纪胜》 卷93南雄州: “《图经》 云: 后避仁宗嫌,改名曰保昌。” 元为南雄路治。明为南雄府治。清嘉庆十一年 (1806) 废。十六年(1811) 复置,十八年 (1813) 又废。
古县名。北宋天圣初避仁宗讳,改浈昌县置。治今广东省南雄市。历为南雄州、南雄路、南雄府治。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省入南雄州。
北宋天圣初改浈昌县置,为南雄州治。治所即今广东南雄县。《舆地纪胜》 卷93南雄州: “《图经》 云: 后避仁宗嫌,改名曰保昌。” 元为南雄路治。明为南雄府治。清嘉庆十一年 (1806) 废。十六年(1811) 复置,十八年 (1813) 又废。
古县名。北宋天圣初避仁宗讳,改浈昌县置。治今广东省南雄市。历为南雄州、南雄路、南雄府治。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省入南雄州。
西魏置,属平兴郡。治所在鱼洞戍 (今四川广元市西南昭化镇西北)。隋大业初废入景谷县。古县名。西魏置,治今四川省广元市昭化镇西北。属平舆郡。隋大业初废。
即今广东三水市西河口镇。明嘉靖五年(1526)置三水县于此。在今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西河口镇。明嘉靖五年(1526年)以南海县之龙凤冈置三水县,即此。
即今浙江衢县东南全旺。清设巡司于此。
北周置,属叠州。治所在合川县(今甘肃迭部县西北白龙江北岸)。以西疆山为名。隋开皇三年(583)废。北周置,治合川县(今甘肃迭部县西)。辖境不详。隋开皇初废。
即今广东电白县东北马踏镇。清道光《电白县志》卷8:马踏墟“在县东北三十里”。
①即今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东夹皮沟满族乡。民国《宽甸县志略》图:东有夹皮沟。民国徐曦《东三省纪略》卷10:宽甸县夹皮沟产金、硫磺。②又名加级沟。即今吉林桦甸市东南夹皮沟镇。清同治光绪间,山东人韩显宗招集
在今陕西韩城市西北。《水经·河水注》:横溪水“出三累山,其山层密三成,故俗以为三累名山……山下水际有二石室”。《清一统志·同州府一》引《陕西通志》:“今有三峡山,在韩城县西北四十里,疑即三累山也。”
亦名江水祠。秦建,为祭祀江(今长江)神庙宇。在今四川成都市南。《汉书·郊祀志》:秦并天下“江水,祠蜀”。隋开皇三年(583)重建。《元和志》卷31成都县:江渎祠“在县南八里”。《寰宇记》卷72华阳县:
在今浙江奉化市南三十里。《方舆纪要》卷92奉化县: 鲒埼山在 “县南五十里”。以近汉鲒埼亭而名。
即今陕西韩城市南芝川河。《水经·河水注》: 陶渠水 “出西北梁山……南径高门南,又东南径华池南,溪水又东南径夏阳县故城南,又历高阳宫北,又东南径司马子长墓北,溪水东南流入河”。《水经注疏》: “会贞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