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克孜尔千佛洞

克孜尔千佛洞

在今新疆拜城县东克孜尔镇东南十四里。建于木扎特河谷北岸的悬崖上。 “克孜尔”系支流河名,维吾尔语意为红色。现存二百三十六窟,是天山南麓最大的佛教石窟群。最早可能开凿于东汉,盛于南北朝,至唐代吐蕃废弃。石窟分支提窟和毗诃罗窟。窟中塑像已大部被毁,只有八十余窟尚保存部分精美壁画。石窟后壁有不少龟兹文题记,为研究壁画内容和绘制年代提供了主要依据。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又称赫色尔石窟。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7千米处。为中国著名的石窟之一,被誉为“古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凿建于木扎特河河谷北岸悬崖上,共236窟,是天山南麓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群。始建年代约在公元3世纪,至唐代吐蕃废弃。石窟分支提窟和毗诃罗窟。窟中塑像已大部被毁,只有八十余窟尚保存部分精美壁画,壁画总面积约1万余平方米。以凹凸画法驰名,线条刚劲有力,尤注重烘染。人物有立体感,生动逼真。石窟在内容与构图上亦有独到之处。窟顶遍绘须弥山状的菱形斜方格,每个菱形格内,以各种不同动作的人物、动物为主,衬以奇花异木和飞禽走兽,构成一幅完整的图案,而每个格内又自成画面。题材丰富多彩,以因缘故事、佛传故事和本生故事画为主,仅第17号窟顶即绘有本生故事画三十八种之多。此外,也有反映当时生产、生活和民间习俗者,如第38窟所绘伎乐图、乐工弹琵琶、抱箜篌、吹横笛,千姿百态,意趣横生。第175窟中的耕地、制陶图,展现出当时生产劳动的场景,是研究新疆历史、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料。石窟后壁有不少龟兹文题记,为研究壁画内容和绘制时代提供了主要依据。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克孜尔千佛洞壁画


猜你喜欢

  • 徙阳县

    ①西晋改徙县置,属汉嘉郡。治所在今四川天全县东南始阳镇。永嘉以后废。②东晋侨置,属晋原郡。治所在今四川崇庆县境。南齐改为枞阳县。古县名。西晋时改徙县置,治今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多营镇境内。属汉嘉郡。永嘉

  • 干谷驿

    明洪武初置,属延长县。即今陕西延安市东北甘谷驿镇。

  • 羡塘砦

    在今贵州惠水县东南羡塘乡。《方舆纪要》卷121平州六洞长官司: 羡塘寨 “在司境。洪武三十一年,顾成讨司境叛苗,破苗坡、羡塘、光金、蒙台诸蛮酋,是也”。

  • 望气台 (臺)

    ①亦名尹喜台。相传即尹喜故宅。在今河南灵宝市东北老城南。《史记·老子传》 《索隐》 引 《列仙传》: “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后人即其处立台。《寰宇记》 卷6灵宝

  • 南荆州

    北魏延昌元年 (512) 置,治所在安昌城(今湖北枣阳市南三十里)。西魏废帝三年 (554) 改置昌州。

  • 散关

    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五十二里大散岭上。当秦岭孔道,扼川、陕交通咽喉,为古代军事要地。《后汉书·顺阳怀侯嘉传》: 建武二年 (26),延岑引兵 “北入散关,至陈仓,嘉追击破之”。李贤注: “散关,故城在今

  • 红土坡

    在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方舆纪要》卷17永宁县:红土坡“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 新沟隘

    在今湖南资兴市东南。《方舆纪要》 卷82兴宁县 “玛瑙堡” 条下: “又新沟隘,在县 (治今兴宁镇) 东南八十里。(明) 正德中,瑶、僮为患,官军讨之,屯于新沟,以扼其要路。”

  • 佛儿峪山

    在今河北迁安县西南十七里。《方舆纪要》卷17迁安县:佛儿峪山,“其西曰栖峰,北曰芝麻岭”。

  • 留中镇

    在今河北衡水市东二十里留仲村。清于此设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