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兴仁镇

兴仁镇

①即今黑龙江省明水县东兴仁镇。旧属拜泉县。民国《黑龙江志稿》卷2:明水县有兴仁镇。

②在今江西于都县东北。《清一统志·赣州府二》:兴仁巡司“在雩都县东北一百里。旧名平头寨,路通闽广,当五洞七径之冲。宋绍兴三年,岳飞平固石洞贼,遂建寨于此。明初置巡司,本朝乾隆四十三年改今名”。


(1)在黑龙江省明水县东南部。面积112.5平方千米。人口1.9万。镇人民政府驻兴仁,人口 3720。清光绪年间开荒建屯。1929年称第二区,1938年称兴仁村。1956年设兴仁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85年改镇。产玉米、大豆、小麦等。有酿酒、被服、农机修配等厂。公路通明水、永兴等地。(2)在江苏省通州市中西部、通吕运河北岸。面积39平方千米。人口4.5万。镇人民政府驻兴仁,人口1万。原名新地,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此安置海门灾民,取“仁者兴仁”之意命名。1929年称今名。1957年设石鼎乡,1958年改公社。1965年改名兴仁公社,1983年改置镇。2000年横港乡并入。产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有棉纺织、医疗器械、轻工机械、化工、绣品等厂。通吕、兴小公路经此。(3)在四川省邻水县东北部。面积58平方千米。人口2.4万。镇人民政府驻兴仁,人口 7650。清乾隆年间取“一国兴仁”之句简名。1949年为兴仁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改乡,1993年置镇。有煤、天然气等矿。产油菜籽、辣椒、苎麻、甘蔗、茶叶。有酿酒、粮食加工、印刷、采矿等业。南朝梁邻水县治。通公路。(4)在贵州省丹寨县西北部、清水江与乌龟河之间山岗上。面积187.6平方千米。人口3.1万。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设兴仁堡,1932年置兴仁镇,1941年改兴仁乡。1953年分建兴仁、摆泥、新民三乡,1956年摆泥乡并入兴仁乡。1958年建兴仁公社,1959年改为兴仁管理区,1961年恢复兴仁公社。1969年烧茶公社并入,1970年烧茶公社分出。1984年改镇,1992年新华、岩莫、烧茶三乡并入。排调河环绕其东部。产稻、小麦、油菜籽、玉米、小米、甘薯、松、杉等。土产有油桐、山苍子、五倍子、生姜。有铅、锌、铜、锑、汞、煤等矿。为县西最大农贸集市。鸭兴、隆三公路经此。(5)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西北部,西邻甘肃省靖远县。面积290平方千米。人口2万。镇人民政府驻兴仁堡,人口 2220。以驻地兴仁堡得名。清时筑堡,名新堡子。后取“兴隆”、“仁义”之意改今名。民国时设区公所。1949年属兴仁区,1958年为兴仁公社,1984年改乡,1993年置镇。主产小麦、黍。特产二毛裘皮。有水泥、陶瓷、农具加工、砖瓦、地毯等厂。为邻近各县毗邻地区农、牧产品集散地。109国道和中静公路在境内交会。


猜你喜欢

  • 九溪河

    在今贵州安顺市东南四十里。《方舆纪要》卷123普定卫:九溪河“溪流九曲,萦回而东。即威清卫(今清镇市)的澄河之上源也”。

  • 武寿县

    唐长安四年 (704) 置,属和州。治所即今安徽含山县。神龙元年 (705) 改为含山县。古县名。武周长安四年(704年)置,治今安徽省含山县。属和州。唐神龙元年(705年)改名含山县。

  • 旧沧州

    在今河北沧县东南四十里旧州镇。唐至明初沧州治所,故名。

  • 麻 (蔴) 荳社

    即今台湾省台南县西南麻豆镇。连横 《台湾通史 ·建国纪》: 南明弘光元年 (1645),“台湾领事集归化土番之长老,设评议会,“其时归化番社中有 “蔴荳社”。清康熙间蒋毓英 《台湾府志》卷1作 “麻豆

  • 鱼黄峒

    在今湖南汝城县东南一百里。《方舆纪要》卷80桂阳州 “泗洲镇” 条下: “ 《志》 云,州 (今桂阳县) 东百里有鱼黄洞,近江西大庾县界。正德中,群 ‘盗’ 结聚于此,土兵破灭之。洞中田连阡陌,皆膏腴

  • 白洑巡院

    唐大中十一年(857)置,在今湖北潜江县西北四十里下蚌湖附近。北宋乾德三年(965)改置潜江县。

  • 绥远城厅

    清乾隆四年 (1739) 置,属山西省。治所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北隅新城。1912年改绥远县。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北城区。清乾隆四年(1739年)于归化城东北筑绥远城,设绥远城厅,为绥远将军

  • 中河山

    在今贵州镇远县东半里。《明史·地理志》镇远府镇远县:“东有中河山, 以两水夹流而名。”《方舆纪要》卷122镇远县:中河山“元置镇远军民总管府, 以授田氏,治中河山上,即此”。

  • 商洛县

    隋开皇四年 (584) 改商县置,属商州。治所在今陕西丹凤县西五里古城。大业初属上洛郡。唐武德二年 (628) 移治今丹凤县西商镇,属商州。金贞元二年 (1154) 废。古县名。隋开皇四年(584年)

  • 巴彦诺尔

    在今青海共和县东北。《清史稿·地理志》青海辉特部南一旗:“巴彦诺尔在青海东南,周四十余里。水西北流出,屈曲三百数十里,入和尔必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