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济县
金初升范桥镇置,属沧州。治所在今河北沧县北四十里兴济镇。大定六年(1166)属清州。蒙古至元二年(1265)废入会川县,后复置,仍属清州。明洪武初废。十三年(1380)复置,属河间府。清顺治六年(1649)并入青县。
古县名。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置,治今河北省沧县北兴济镇。金初属沧州。大宝中改属清州。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省入会川县。后复置。属清州。明洪武初又省。十三年(1380年)又复置兴济县,清顺治六年(1649年)省入青县。
金初升范桥镇置,属沧州。治所在今河北沧县北四十里兴济镇。大定六年(1166)属清州。蒙古至元二年(1265)废入会川县,后复置,仍属清州。明洪武初废。十三年(1380)复置,属河间府。清顺治六年(1649)并入青县。
古县名。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置,治今河北省沧县北兴济镇。金初属沧州。大宝中改属清州。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省入会川县。后复置。属清州。明洪武初又省。十三年(1380年)又复置兴济县,清顺治六年(1649年)省入青县。
在今四川蒲江县南八里。《寰宇记》 卷75: 蒲江县有金釜山。《方舆纪要》 卷71蒲江县: 金釜山 “下有盐井,亦以金釜为名”。
北宋置,属中牟县。即今河南郑州市东四十里圃田乡。
北宋置,属乐寿县。即今河北沧县西南三十八里王村。
在今浙江桐庐县西北六十二里印渚镇南。《寰宇记》卷93于潜县:印渚山,“传云渚次石文似印,因以为名”。《清一统志·杭州府一》:桐溪“又西南流,复折而东,周旋盘回,是为印渚”。民国时置镇,1969年毁于洪
1913年析张掖县置,属甘肃甘凉道。治所即今甘肃山丹县西东乐乡。1927年直属甘肃省。1932年改为民乐县。旧县名。1913年由张掖县所属东乐分县析置,治今甘肃省民乐县北东乐镇。1933年更名民乐县。
清置,属昆山县。在今江苏昆山市东南四十里。
唐武德三年 (620) 置,治所在绥安县 (今安徽广德县)。以西南有桃山为名。辖境相当今安徽广德、郎溪县地。武德七年 (624) 废。
一名秦川河。在今四川威远县东。南流注入威远河。《方舆纪要》卷72威远县:龙会河“在县东。曲流如盘龙,合于献宝溪”。《清一统志·嘉定府一》 “献宝溪”条下:“其龙会河一名秦川溪。源出佛顶山,南流至县东,
为汉马厩。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北。《汉书·外戚传》:成帝许后“葬延陵交通厩西”。宋敏求《长安志》卷13:“交通厩去长安六十里,近延陵。”
①在今北京市密云县西。《方舆纪要》卷11怀柔县“幵连口”条载:“其东北二十八里有三角城,本名三角村,徐达攻元于此。”②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北。《元和志》卷13晋阳县:“三角城在县西北十九里,一名徒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