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匡山

匡山

①即今浙江龙泉市西南与福建浦城县交界处之天山斗。《明史·章溢传》:“退隐匡山”,即此。《方舆纪要》卷94龙泉县:匡山在“县西南百二十里,匡水出焉……宋濂云:其山四旁奋起而中窊下,状如箕筐,因号匡山”。

②又名庐山。在今江西北部,耸立于鄱阳湖、长江之滨。《南史·刘慧斐传》:“慧斐尝还都,途经寻阳,游于匡山,遇处士张孝秀,相得甚欢,遂有终焉之志。”

③在今山东济南城西北十二里。《魏书·地形志》:历城县有匡山。元于钦《齐乘》卷1:奎山“又北有匡山,世传太白读书于此”。

④亦作康山。有大、小匡(康)山。在今四川江油市北大康镇西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5:“彰明,绵州之属邑,有大、小匡山,(李)白读书于大匡山,有读书堂尚存。”杜甫《不见》诗云:“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指此。


(1)又称大匡山。在四川省江油市区西北,东临清漪江。山石方似筐形,故名。山体由石灰岩、砂页岩等构成。最高点海拔 1238 米。山上气候温润,林木多松、杉、古柏。山峦清秀,沟谷深切,风景绮丽。东南麓有佛爷洞,深约6千米,高8米,有大小支洞数十个,钟乳石遍布,内有石刻造像一尊,高3米。上有匡山书院、饲鹤寺、大明寺等遗址。唐李白少年时曾在此读书。还有龙玉井。为市游览地。东侧有公路经过。(2)江西省庐山的别称。相传为周初匡俗学道“成仙”处,故称“神仙之庐”或庐山。因“成仙”者姓匡,又称匡山。一说,匡俗之父曾辅佐刘邦定天下,匡俗以荫受封,号越庐君。越庐君在此学道,故称匡山。


猜你喜欢

  • 临江郡

    ①东汉建安十五年 (210) 刘备置,治所在夷道县 (今湖北宜都市)。三国吴改为宜都郡。②南朝宋大明五年 (461) 置,属南兖州。治所在怀德县 (今江苏江浦县西)。永光元年 (465)废。③南朝宋大

  • 琯头

    即今福建连江县南琯头镇。清 《乾隆内府舆图》: 连江县西南有琯头。集镇名。在浙江省乐清市西南部、瓯江北岸。属北白象镇。人口2020。元设巡检司。明置镇。明为温台驿道最南驿,名横春驿。设馆舍,名馆头;后

  • 安宁河

    ①即今云南富民县东螳螂川。《方舆纪要》卷114富民县:安宁河“在县西南(按,应为县东)。《志》云,河出安宁州入县界,又经罗次县,为沙摩溪。至禄丰县,为大溪。至易门县,为九渡河,流入元江府界”。②古名孙

  • 岑江

    在今广西玉林市西北。《清一统志·郁林州》:岑江“在兴业县南八里。源出葵山之东南,流经县城东,名通济江,汇慕思江。水绕县东南,分二流:一经县城南曰通津江;一西南流,经县南八里,曰岑江。皆西流入龙穿江”。

  • 滟滪堆

    亦作滛预堆、犹豫堆。在今四川奉节县东白帝山下长江瞿唐峡口。南朝梁李膺 《益州记》: “滟滪堆,夏水涨没数十丈,其状如马,舟人不敢进,故曰滟滪。” 《寰宇记》 卷 148奉节县: “滟滪堆,周回二十丈,

  • 石门岭

    在今广西象州县东南。《方舆纪要》卷109象州:“石门岭在州东南十里。”

  • 邺都

    五代唐同光元年(923)改魏州为兴唐府,建号东京,三年改东京为邺都。治所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大街乡(旧府城)。按兴唐府本与两汉、六朝时的邺非一地,但两汉魏郡治邺,曹操称魏王,都邺。长期以来魏与邺已视为同

  • 象泉

    又称象鼻水。即今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北郊象山下之里龙潭。《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七》:象鼻水 “从坝下穴中西出,穴小而不一,遂溢为大溪,折而南去”。现为著名风景区。

  • 上都云等处长官司

    元置,属都云定云安抚司。治所在今贵州都匀市南。明洪武十六年(1383)改置都匀长官司。元置,治今贵州省都匀市东南。属都云安抚司。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改为都匀长官司。

  • 向吴亭

    在今江苏镇江市城南。唐陆龟蒙诗“秋来懒上向吴亭”,即此。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南部。唐陆龟蒙诗“秋来懒上向吴亭”,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