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工堰
①在今河南光山县西。《方舆纪要》卷50光山县:千工堰“在县城西。绕城而东,凡数十里,为众水所汇。嘉靖五年邑令王室筑石障水,负郭数千亩皆资以溉。自是修筑不一。万历十二年,复增修之。寻废”。
②在今湖北黄陂县北。《方舆纪要》卷76黄陂县:千工堰“在县北四十里。灌田三千余亩”。
③在今湖北郧西县西北。《清一统志·郧阳府》:千工堰“在郧西县西北十五里。明洪武初筑。水出黑龙潭,溉田千余亩”。
明洪武初筑。在今湖北省郧西县西北。源出黑龙潭,溉田千余亩。
①在今河南光山县西。《方舆纪要》卷50光山县:千工堰“在县城西。绕城而东,凡数十里,为众水所汇。嘉靖五年邑令王室筑石障水,负郭数千亩皆资以溉。自是修筑不一。万历十二年,复增修之。寻废”。
②在今湖北黄陂县北。《方舆纪要》卷76黄陂县:千工堰“在县北四十里。灌田三千余亩”。
③在今湖北郧西县西北。《清一统志·郧阳府》:千工堰“在郧西县西北十五里。明洪武初筑。水出黑龙潭,溉田千余亩”。
明洪武初筑。在今湖北省郧西县西北。源出黑龙潭,溉田千余亩。
宋大理置,属景昽。治所在景兰 (今云南景洪市东南郊曼景兰)。元改车里宣慰司。
又名夏泽。在今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西北十五里夏垫附近。《水经·鲍丘水注》: “鲍丘水又东南入夏泽。泽南纡曲渚一十余里,北佩谦泽,眇望无垠也。” 《资治通鉴》: 东晋隆安元年 (397),燕慕容宝“尽徙蓟
①在今河南滑县东南城关镇。《方舆纪要》卷16滑县“金堤”条下:陈公堤“在县南门外,宋滑州守陈尧佐所筑”。②在今山东德州市东南五里。《方舆纪要》卷31德州:陈公堤,“宋陈尧佐守滑时,筑此堤以障黄河水患,
唐建,在今陕西凤翔县东门外。寺壁有吴道子画的佛像。北宋苏轼 《王维吴道子画》 诗曰:“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在今陕西省凤翔县东。寺壁有吴道子画佛像。北宋苏轼诗:“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①在今浙江新昌县西。《陈书·钱道戢传》:南朝陈天嘉元年 (560),道戢 “领剡令,镇于县之南岩”。即此。②在今四川阆中市东南大佛岩。《方舆胜览》 卷67阆州: 南岩 “在阆中县东南五里,亦曰大像山,
即今山东昌邑县南五十里饮马镇。清乾隆《昌邑县志》卷2有饮马集。
即今甘肃徽、成二县境之洛河。《元和志》卷22同谷县:下辨水“一名甘泉,县东北七十里”。
汉西域国名。都城在扜泥城 (今新疆若羌县东北罗布泊西岸楼兰古城)。西汉元凤四年 (前77) 改名鄯善国。古西域国名。汉初,王治扞泥城,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罗布泊东北;一说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元
一作赭城。在今安徽合肥市西北。《资治通鉴》: 唐光启二年 (886),寿州刺史张翱遣其将魏虔将万人寇庐州,庐州刺史杨行愍遣其将田頵、李神福、张训拒之。败虔于褚城”。即“赭城”。
在今贵州六枝特区东南。《方舆纪要》卷121安顺府:伐木山在“(西堡长官)司南六十里。山高箐深,多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