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家桥
即今河北献县南十二里单桥村。《方舆纪要》 卷13献县: 单家桥 “跨滹沱河上,行旅通途也。明建文三年,燕王败平安等于单家桥。又宣德初,驾征高煦还,驻跸于此。一名五节桥,以正德间流寇乱,有五妇死于此也。旧有单桥巡司”。
(单shàn) 在今河北省献县东南单桥村。明时桥跨滹沱河。建文三年(1401年)燕王朱棣战败平安等于此。宣德初,宣宗征高煦还,驻跸于此。
即今河北献县南十二里单桥村。《方舆纪要》 卷13献县: 单家桥 “跨滹沱河上,行旅通途也。明建文三年,燕王败平安等于单家桥。又宣德初,驾征高煦还,驻跸于此。一名五节桥,以正德间流寇乱,有五妇死于此也。旧有单桥巡司”。
(单shàn) 在今河北省献县东南单桥村。明时桥跨滹沱河。建文三年(1401年)燕王朱棣战败平安等于此。宣德初,宣宗征高煦还,驻跸于此。
又称聚宝山。在今江苏南京市南,聚宝门外。《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建业南有长陵,名曰石子冈, 葬者依焉。”宋《景定建康志》卷17“石子冈”条引《图经》云:“俗说此冈多细花石,故名石子冈。”《陈书·
又作下鄀。春秋时国名。允姓。都商密 (今河南淅川县西)。《左传》: 僖公二十五年 (前635),“秋,秦、晋伐鄀”。即此。此为下鄀,金文作 “蠚”、“”。 文公五年 (
即今湖北襄樊市南之岘山。唐韩愈《送李尚书逊赴襄阳八韵得长字》诗:“风流岘首客”,指此。《宋史·孟宗政传》:南宋嘉定十年(1217),金人犯襄阳,“宗政午发岘首,迟明抵枣阳,驰突如神。金人大骇,宵遁”。
在今安徽东至县南。《舆地纪胜》 卷22池州: 桃源 “在建德县。山溪源远,人迹罕到。当五代之际,衣冠士族,避难于此,皆获免焉,故号桃源”。集镇名。在云南省鲁甸县东南部、鲁甸坝子东南缘。桃源回族乡人民政
①在今山西孝义市南。《清一统志·汾州府》: 普济渠在 “孝义县南五里,引玉泉山水溉田”。②在今陕西商州市北。《方舆纪要》 卷54商州:普济渠,“ 《志》 云: 戴云峰之麓有二泉,东曰少谷泉,西曰西平泉
即今广东乐昌市北九峰镇。元、明、清置巡司于此。(1)在福建省平和县西南部,扼九峰溪上游,与广东省相邻。面积211平方千米。人口4.6万。镇人民政府驻石门楼,人口260。以境内九峰山得名。原名河头。明正
即春秋郑皋鼬邑。在今河南临颍县南。《春秋·定公四年》 杜注: “繁昌县东南有城皋亭。”
明置,属南昌县。在今江西南昌市西南桥步门外。《清一统志 ·南昌府二》: 南浦驿 “在南昌县西南广润门外。有驿丞。旧有递运大使,今裁”。
清嘉庆十九年(1814)析会泽县地置,属东川府。治所即今云南巧家县。民国《云南巧家县调查地志资料》:“巧家二字系初开辟时一夷人之名,附城一带先年系渠领有,此土身殁后,人即以此二字名其领土,设县治时亦即
即今广西南丹县东南车河镇。清光绪 《广西舆地全图》 南丹土州图: 东南有野车河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