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汝阴郡
东晋时侨置,属南豫州。治所在汝阴县(今安徽合肥市西北)。南朝梁改为汝阴郡。
东晋侨置,治汝阴县(今安徽合肥市)。属豫州。南朝宋属南豫州,齐复属豫州。梁改为汝阴郡。
东晋时侨置,属南豫州。治所在汝阴县(今安徽合肥市西北)。南朝梁改为汝阴郡。
东晋侨置,治汝阴县(今安徽合肥市)。属豫州。南朝宋属南豫州,齐复属豫州。梁改为汝阴郡。
即今山西乡宁县东鄂河。源于山西乡宁县东北,西流至乡宁与吉县交界处入黄河。《方舆纪要》卷41乡宁县: 鄂水 “出县东北五十里之宋家沟,引为四渠溉田,西流入于黄河”。
又名椒陂。在今安徽阜南县东北焦坡集一带。《水经· 淮水注》: “ (润水) 又东,积而为陂水,东注焦陵陂。”
明置,属义宁县。在今广西临桂县西北五通镇东南杨梅村。《清一统志·桂林府一》:杨梅关“在义宁县东十五里,接临桂县界。山势崎岖,中通一路,为义宁县之门户”。
在今浙江杭州市西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11:“十八涧在龙井山之西。”民国《西湖新志》卷2:“当其穿绕林麓,并括细流,不知凡几,约而举之,乃以十八为数。”近代与“九溪”合称“九溪十八涧”,为杭州胜景之
①又名常山关、鸿上关、鸿山关、鸱塞。在今河北唐县西北 一百十里倒马关乡。倒马关又与居唐、紫荆关合称内三关。《水经·滱水注》: “滱水又东径倒马关,关山险隘,最为深峭势均。诗人高冈之病良马,傅险之困行轩
即今江苏淮阴县西南高堰乡。清设把总驻守。
即今山东东平县南彭集镇。清置彭家集巡司。《清一统志 · 泰安府二》: 彭家集巡司“本朝乾隆三十八年 (1773) 移即墨县浮山巡检驻此”。
隋大业初改绿麻县置,属竟陵郡。治所在今湖北荆门市东南沙洋镇。后废。唐武德四年 (621)复置,为基州治。治所在今荆门市东南马良镇。后属荆州,八年 (625) 废入长林县。古县名。隋大业初改绿麻县置,治
西晋改辽东郡置,属平州。治所在襄平县(即今辽宁辽阳市老城)。辖境相当今辽宁太子河以东以南,鸭绿江以西地区。后复为郡。西晋改辽东郡置,治襄平(今辽宁辽阳市)。后复为郡。
在今陕西志丹县南七十里。《方舆纪要》卷57保安县“唐毛山”条下:石楼台山“以山岩层叠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