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王墓
在今广东广州市区北,解放北路西侧的象岗山。1983年6月发现。墓在山腹部,墓底距岗顶约20米。墓室南北长10.85米,东西最宽处12.43米,前部有前室和东西耳室,后部有主室和东西侧室,主室之后有后藏室,墓顶全用大石板覆盖。 墓主为第二代南越王赵眛, 随葬器物有 “文帝行玺” 及礼器、兵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药石等1000多件 (套)。这是迄今为止在岭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的一座汉墓,是继河北满城中山王墓、长沙马王堆汉墓之后我国汉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
在今广东广州市区北,解放北路西侧的象岗山。1983年6月发现。墓在山腹部,墓底距岗顶约20米。墓室南北长10.85米,东西最宽处12.43米,前部有前室和东西耳室,后部有主室和东西侧室,主室之后有后藏室,墓顶全用大石板覆盖。 墓主为第二代南越王赵眛, 随葬器物有 “文帝行玺” 及礼器、兵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药石等1000多件 (套)。这是迄今为止在岭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的一座汉墓,是继河北满城中山王墓、长沙马王堆汉墓之后我国汉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
一作大口镇。即今河南偃师市西南大口乡。明弘治《偃师县志》卷1:“大口店,在县西南四十里。”
明洪武六年(1373)改卢番静海军安抚司置,属贵州卫。治所在今贵州惠水县北五里。正统三年(1438)改属贵州宣慰司。后属定番州。清以后废。明洪武六年(1373年)改卢番静海军安抚司置,治今贵州省惠水县
在今江西金溪县东北。《方舆纪要》卷86抚州府金溪县:张祉山“在县东北六十里,接安仁县界”。
又名武阳渡。即今江西南昌县 (莲塘镇)东南武阳镇。《方舆纪要》 卷84南昌县 “武阳水” 条下: “武阳渡一名辟邪渡。”
在今江苏丹阳市南。《南齐书·豫章文献王传》: “嶷拜陵,还过延陵季子庙,观沸井。” 即此。《清一统志·镇江府一》 “沸井” 条引 《舆地志》:“庙前井四,腾、涌、惊、沸,二清二浊,觱沸之声,昼夜不绝。
即冶坂津。一作野坂。在今河南孟县西南三十五里。《魏书·于栗䃅传》:“太宗南幸盟津,谓栗䃅曰:‘河可桥乎?’栗䃅曰:‘杜预造桥,余事可想。’乃编次大船,构桥于冶
即个失蜜国。唐西域国名。都城在拨逻勿逻布逻城 (今克什米尔斯利那加)。唐玄奘《大唐西域记》 卷3: 迦湿弥罗国 “周七千余里,四境负山。山极峭峻,虽有门径,而复隘狭,自古邻敌无能攻伐。……伽蓝百余所,
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西汉扬雄《蜀都赋》:“五屼参差。”西晋左思《蜀都赋》:“蹑五屼之蹇浐。”刘逵注:“五屼,山名也。一山有五重,在越巂,当犍为南安县之南也。”皆指此。
北宋政和三年(1113)改刘家涡寨置,属文安县。在今河北文安县西北三十里。金废。
即今广西钦州市东平银圩。明嘉靖《钦州志》卷7:“平银墟在平银渡头,去城三十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