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南郑县

南郑县

①战国秦置,为汉中郡治。治所在今陕西汉中市东二里。《史记·项羽本纪》: 楚汉之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即此。据《水经·沔水注》: “ 《耆旧传》 云,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桓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为称。”西魏废帝三年 (554) 改名光义县。隋开皇三年(583) 复名南郑县,为梁州治。大业初为汉中郡治。唐武德元年 (618) 复为梁州治。天宝元年 (742) 为汉中郡治。乾元元年 (758) 复为梁州治。兴元元年(784) 为兴元府治。南宋嘉定十二年 (1219) 移治今汉中市。元为兴元路治。明、清为汉中府治。民国初为陕西汉中道治。1928年直属陕西省。1949年迁驻今汉中市东铺镇。1961年迁治周家坪 (今南郑县)。

②东晋太元十五年 (390) 以汉中郡流民置,属南汉中郡。治所在今四川德阳市境。南齐属南阴平郡。后废。


在陕西省南部、汉水上游南岸,南邻四川省。属汉中市。面积 2849 平方千米。人口53.9万。辖18镇、12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战国秦置县,治今汉中市,为汉中郡治。北魏延昌元年(512年)分南郑县地置汉阴县和廉水县(治今濂水镇)。南朝梁大同中废廉水县入南郑县。北周至隋废汉阴县入南郑县。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复置廉水县,绍定六年(1233年)复废廉水入南郑县。1914年属汉中道,1928年直属陕西省。1949年析南郑县城区和近郊置南郑市。市、县均属陕南行署区。1953年南郑市更名汉中市。1958年南郑县撤销并入汉中市。1961年分汉中市汉水以南地于周家坪复设南郑县,属汉中专区。1969年属汉中地区,1996年属汉中市。地处大巴山地和汉中安康低山丘陵盆地过渡区。汉水沿北境东流,其支流濂水河、冷水河发源县境从南流入。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南温带半湿润气候过渡区。有天然林166万亩,人造林118万亩,人造林保存率、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产以稻、麦、油菜籽为主。是省粮油基地之一。矿产有煤、铁、铜、钴、铅、锌、石灰石等,大理石以储量大、质量高、品种多著称。工业有卷烟、氮肥、酿酒等。传统手工藤椅、棕箱、竹器闻名。南郑—南江公路经此。古迹有龙岗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圣水寺、小南海等。纪念地有中共陕南特委代表会议会址、川陕根据地南郑纪念馆、红军烈士何挺颖故里。南湖为陕南新兴旅游区。


猜你喜欢

  • 崇安场

    五代南唐保大九年 (951) 置,属建阳县。即今福建武夷山市 (崇城镇)。北宋淳化五年 (994)升为崇安县。五代南唐保大九年(951年)置,即今福建省武夷山市驻地崇城镇。属建阳县。北宋淳化五年(99

  • 铜柱滩

    在今四川涪陵市东乌江注入长江处。《水经·江水注》: 江水 “于黄石, 东为铜柱滩”。《寰宇记》 卷120涪陵县: 铜柱滩,“ 《周地图记》云: 涪陵江中有铜柱滩,昔人于此维舟,见水底有

  • 扁岛

    即今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之费信岛。1935年命名为扁岛。1947年改名费信岛。

  • 三余

    余暨(今浙江萧山市)、余姚、余杭三县,古人习称三余。《水经·渐江水注》:“汉末,童谣云:‘天子当兴东南三余之间。’”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卷2谓“三余”为余干(今江西余干县)、余姚、余杭。《方舆纪要》卷

  • 索伦设治局

    1917年置,属黑龙江省。治所即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西北索伦镇。1932年日伪改设喜扎嘎尔旗。1917年由索伦山宣抚局辖地设置,治索伦山(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索伦)。1947年6月升县,同年裁撤。

  • 琼州

    唐贞观五年 (631) 析崖州置,治所在琼山县 (今海南省琼山市东南旧州镇)。十三年 (639)废。寻复。天宝元年 (742) 改琼山郡,乾元元年(758) 复为琼州。北宋熙宁四年 (1071) 移治

  • 平陵城

    在今天津市静海县西北。《汉书·苏建传》:苏建“以校尉从大将军(卫)青击匈奴,封平陵侯”。即此。

  • 黑山县

    1914年改镇安县置,属奉天辽沈道。治所在小黑山 (今辽宁黑山县)。民国 《黑山县志》 序:“黑山古名镇远堡,后改小黑山。” 县以此名。1929年直属辽宁省。在辽宁省中部。属锦州市。面积2436平方千

  • 席勒山

    又名床山。在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东。《清一统志· 乌喇特》: 床山 “在旗 (治所在今包头市西哈德门村) 西北一百八十五里。蒙古名席勒”。

  • 雒阳南宫

    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内。据顾野王 《舆地志》 记载: “秦时已有南北宫。” 《史记·高祖本纪》 说: 刘邦曾 “置酒雒阳南宫”。同书 《张良传》 还记载,刘邦曾 “在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