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双髻山

双髻山

①在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明一统志》卷17永宁县:双髻山“在县东北二十里。绝顶有双髻并峙,状若髻然”。

②即今福建莆田县东南五侯山。《方舆胜览》卷13兴化军:双髻山“亦名笔架山”。《方舆纪要》卷96莆田县:双髻山“在府东五十里。自西视之,双峰尖耸;自南视之,则五峰并立,故亦名五侯山。又名笔架山,以郡城视之,则三峰如笔架也。积石崚峋,上摩霄汉,顶有涌泉岩,大旱不竭”。

③在今福建永春县北。《方舆纪要》卷99泉州府永春县:双髻山“在县北十里,耸结二峰,若双髻。一名朋山”。

④一名双峰。即今福建尤溪县北双髻山。《舆地纪胜》卷133南剑州《景物上》:双峰“一名双髻山。在尤溪县北二十五里。峭壁万仞,如倚双剑于天外”。

⑤在今福建大田县北。《方舆纪要》卷97延平府大田县:双髻山“在县城北。高耸圆秀,双峰并峙,为县主山”。

⑥即今福建福清市西南双髻山。《舆地纪胜》卷128福州《景物下》:双髻峰“福清云峰寺有双髻峰”。《清一统志·福州府一》:双髻山“在福清县西南五十里,上有仙坛,高二丈余,上平如削,宋乾道二年雷震为二,形如双髻,故名”。

⑦在今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西南五十里。《舆地纪胜》卷71沅州:双髻峰“在卢阳”。《方舆纪要》卷81沅州:双髻山“二峰并耸,状如双髻”。

⑧在今广西来宾县西南迁江镇南。《舆地纪胜》卷115宾州:双髻山“在迁江县”。《方舆纪要》卷109迁江县:双髻山“在县南十里,两峰并峙”。

⑨在今广西桂平县西北,与武宣县交界处。为紫荆山一支。清咸丰元年(1851),太平军与清军激战于此。《清史稿·洪秀全传》:太平军据紫荆山,“山前以新墟为门户,后以双髻山、猪仔峡为要隘。巴清德与川楚乡勇出其后,上下夺双髻山”。


古山名。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西北。清咸丰元年(1851年)六月,太平军以新墟、猪仔峡、双髻山为隘。七月,清军攻占猪仔峡后,乘胜夺取双髻山诸隘,即此。


猜你喜欢

  • 丹行长官司

    明洪武三十斗(1397)置,属新添卫。治所在今贵州平塘县西南。寻省。永乐二年(1404)复置,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废。

  • 惠怀县

    ①东晋置,属江夏郡。治所在今湖北仙桃市南。西魏废。②南朝梁置,属武建郡。治所在今湖北宜城市境。北周废。③南朝梁改旌阳县置,属武宁郡。治所在今湖北荆门市北。西魏改为武山县。④南齐置,属新野郡。治所在今河

  • 凤凰城门

    一作凤边门。又名边门口,简称边门。清置,即今辽宁凤城市南边门镇。《清一统志·奉天府二》:凤凰城边门在“凤凰城西南十里”。

  • 禅梯岭

    在今陕西延川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57延川县: 禅梯岭 “嘉靖三十年,抚臣张珩言: 保安县石门镇、甘泉县野猪峡,与延川县禅梯岭,俱为套寇深入之路,比他镇为独重,可各筑一城守之,是也”。

  • 云内州

    辽清宁初改代北云朔招讨司置,属西京道。治所在柔服县(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古城乡白塔村古城)。辖境相当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及土默特左、右旗部分地。金属西京路。元省县入州,属大同路。明洪武五年(1372)废。

  • 马家城

    南宋初州守马彦先筑,在今江西吉水县东北二十里。

  • 二户来镇

    即今辽宁桓仁满族自治县西北二户来镇。清宣统《怀仁县志》卷3:二户来在“城西六十里”。在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西北部。面积375平方千米。人口1.2万。镇人民政府驻中心,人口 2100。因清初有车、毛两户

  • 成都府路

    北宋嘉祐四年(1059)改益州路置,治所在成都府(今四川成都市)。辖境相当今四川邛崃山以东,大渡河以北,龙门山西南及沱江以西大部,以东一小部分地区。元初废。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改益州路置,治成都

  • 东荆河

    在今湖北潜江、洪湖、仙桃三市境。《清一统志·安陆府》:夜汊河“在潜江县西南。《县志》:分汉水西南流, 谓之大泽口”。 民国《湖北通志》卷11潜江县:夜汊河“案大泽口已淤。今汉水分流, 自吴家改口入县境

  • 景东卫

    明洪武二十三年 (1390) 置,属云南都司。治所在今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西郊景董山上。清康熙二十六年 (1687) 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