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乐铺
亦作铜铄铺。即今四川涪陵市西南同乐乡。清同治《重修涪州志》卷1:长滩里有铜铄铺。民国《续修涪州志》作同乐镇。
亦作铜铄铺。即今四川涪陵市西南同乐乡。清同治《重修涪州志》卷1:长滩里有铜铄铺。民国《续修涪州志》作同乐镇。
在今甘肃兰州市西南。《方舆纪要》 卷60兰州: 笋箩河在 “州西南六里。东流入黄河”。
即今河北任县东北三十六里邢家湾镇。清同治《畿辅通志》卷51任县图:东北有邢家湾。
即定廉县。在今四川理县北上孟乡。《新唐书·韦皋传》: 贞元九年 (793),遣大将军董勔、张芬讨吐蕃,“分出西山、灵关,破峨和、通鹤、定廉城,逾的博岭,遂围维州”。
在今广西合浦县东南六十里。旧为采珠之所。明、清时置巡司。
在今广东澄海市东南莱芜半岛。《清一统志·潮州府》: 莱芜山“在澄海县东南海中。有大小二山。小莱芜在县东南十里。一名留子山; 大莱芜在县东南二十里,一名双髻山”。
即今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东北黄旗海。《资治通鉴》:隋开皇十九年(599)征突厥都蓝可汗,高颎军“至族蠡山,与突厥遇,交战七日,大破之;追奔至乞伏泊,复破之”。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右翼前旗东北黄旗海。
南朝梁改北上洛郡置,治所在上津县 (今湖北郧西县西北上津镇)。西魏废帝三年(554)改为上州。南朝梁以北上洛郡改置,治上津(今湖北郧西县西北上津)。辖境不详。西魏改置上州。
亦名少陵原、杜陵原。即今陕西长安县东南潏、灞两河间之高地。宋敏求 《长安志》 卷11:少陵原 “在 (长安) 县南四十里,南接终南,北至浐水,西屈曲六十里入长安县界,即汉鸿固原也。宣帝许后葬于此,俗号
又称巴甸江。即今甸溪河。在云南弥勒县。《方舆纪要》卷115弥勒州:八甸溪“在州治北。其源有三,一出旧村,一出阿欲山,一出北倾山,至州治东而合流,南入盘江,或谓之巴甸江”。
在今湖南平江县东七十里长寿镇。原为天主堂。1931年9月在此召开湘鄂赣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和军区。辖湖南省平江、浏阳、醴陵、岳阳、湘阴、临湘,湖北省大冶、阳新、通城、通山及江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