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和州

和州

①北齐天保六年 (555) 置,治所在历阳县(即今安徽和县)。《舆地纪胜》 卷48引 《元和志》:“北齐以两国协和,故谓之和州。” 辖境相当今安徽和县、含山等县地。隋大业初改为历阳郡。唐武德三年(620) 复为和州。天宝初又改为历阳郡,乾元初复为和州。元至元十五年 (1278) 升为和州路。二十八年 (1291) 复降为和州。至正二十七年 (1367) 朱元璋废历阳县入州。明洪武三年 (1370) 废州为历阳县,寻复为和州直隶州。清属安徽省。1912年废,改置和县。

②北周保定二年 (562) 置,治所在伏流城(今河南嵩县东北二十六里陆浑村)。隋开皇改为伊州。

③唐武德元年 (618) 置,治所在南和县 (今河北南和县)。辖境相当今河北南河县地。四年 (621)废。

④一名火州。在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四十余里高昌故城。《金史·粘割韩奴传》: “粘割韩奴自和州往使(耶律) 大石……大石怒乃杀之。”

⑤元初置,属北京路。治所在今辽宁葫芦岛市西北。至元五年 (1268) 废入利州。


(1)北齐天保六年(555年)置,治历阳县(今安徽和县)。辖境相当今安徽省和县、含山等县地。隋大业初改为历阳郡。唐武德三年(620年)复为和州,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历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又为和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为路,二十八年仍降为州,属庐州路。明洪武初省州入历阳县,二年(1369年)复改县为和州,直隶南京。清康熙六年(1667年)改属安徽省。1912年废本州为县。隔江与采石相对,为江防重镇。隋、唐、明统一江南,皆在此渡江。(2)北周保定二年(562年)改北荆州置,治南陆浑县(今河南嵩县东北)。辖境相当今河南省嵩县、伊川县、汝州市一带。隋开皇初改置伊州。(3)见“高昌”。


猜你喜欢

  • 戎州

    ①春秋戎己氏邑。在今河南濮阳市西南。《左传》:哀公十七年(前478),卫庄公尝翦戎州,“戎州人攻之,大子疾、公子青逾从公,戎州人杀之。公入于戎州己氏”。后戎州己氏东迁至今山东曹县东南楚丘集。西汉置己氏

  • 弹丸山

    在今广西桂林市东三里七星山。《水经·漓水注》: “漓水又南合弹丸溪,水出于弹丸山。山有涌泉,奔流冲激,山嵁及溪中有石若丸,自然珠圆,状弹丸矣,故山水即名焉。”

  • ①西周封国。姜姓。建都淳于。在今山东安丘市东北三十里。《春秋·桓公五年》:“冬,州公如曹。”《左传》作“淳于公如曹”。杜注:“淳于,州国所都。”春秋初为杞所灭,遂为杞都。②春秋国名。姬姓。在今湖北洪湖

  • 吐若奚泉

    在今内蒙古固阳县境。《魏书·蠕蠕传》:正光二年(521),阿那瓌、婆罗门相继内附,高阳王雍等奏曰:“今臣等参议以为怀朔镇北土名无结山吐若奚泉,敦煌北西海郡即汉晋旧障,二处宽平,原野弥沃。阿那瓌宜置西吐

  • 北社县

    即北舍县。治所在今四川昭觉县南老城。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34《边防记》建昌:“东三百里有元时北社县,国初改为碧社。”《明史·地理志》建昌卫军民指挥使司:“东有北社县,元属永宁州,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

  • 大庾城

    西汉筑,在今江西大余县西南。《元和志》卷28虔州大庾县引《南康记》云:“前汉南越不宾,遣监军庾姓者讨之,筑城于此,因以为名。”隋开皇十年(590)置为大庾县。《清一统志·南安府》:大庾故城,“《县志》

  • 龙游府

    元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改衢州路置,属中书分省。治所在西安县(今浙江衢州市)。辖境相当今浙江衢州、江山二市及衢县、常山、开化三县地。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改衢州府。元至正十九年(1359

  • 具区

    古泽薮名。又名震泽。即今江苏太湖。《尔雅·释地》 中十薮之一,称 “吴越之间有具区”。《周礼·职方》 扬州: “其泽薮曰具区。” 《汉书·地理志》 会稽郡吴县: “具区泽在西。扬州薮,古文以为震泽。”

  • 武威县

    ①西汉元狩二年 (前121) 置,属武威郡。治所在今甘肃民勤县东北收成乡。西晋省入姑臧县。②唐总章元年 (668) 改神鸟县置,与姑臧县同为凉州治。治所即今甘肃武威市。神龙元年 (705)复为神鸟县,

  • 乱岭口关

    一名乱岭关。明置,在今山西浑源县东北乱岭关村。《清一统志·大同府》:乱岭口关“在浑源州东四十里恒山左胁,路通广灵县。明洪武七年设巡司,后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