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哀牢山

哀牢山

①在今云南保山市东,保山坝子东缘。《元混一方舆胜览》 永昌府: 哀牢山 “孤峰状如坐人,有二穴,水出其中,土人以水之盈涸 卜岁丰俭”。《明一统志》 卷87金齿军民指挥使司: 哀牢山 “在司城东二十里。本名安乐,夷语讹为哀牢。绝顶有一石如人坐,怀中有二穴名天井,土人于春首,视水之盈涸,以卜岁之丰凶,至者见水溢以为吉兆。穴下相通,取左穴水则右穴水涸,取右亦然”。

②在今云南新平傣族彝族自治县与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间。清代称原蒙乐山的南段为哀牢山。《清史稿·地理志》 新平县: “西,哀牢山,高百数十里,广八百里,滇南最高山也。”


在云南省中部和南部、元江和把边江间。因中、北段为古代部族哀牢部所在地得名。为云岭南延分支之一。西北—东南走向。自点苍山南侧延伸至中、越边境,入越南后称黄连山。为断块山地。东侧较陡,山体高大、绵延不绝,海拔一般在2500米左右,相对高度约1000米。中段最为雄伟,海拔多在 2500 米以上,相对高度 1500— 2000 米,同名最高峰(3166米)和次高峰大雪锅山(3137米)均集中于此。南段降至2000米左右。山地对南下的冷空气和东进的西南暖湿气流均起阻挡作用,使山两侧气候有明显差异。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建有国家级哀牢山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及黑长臂猿、绿孔雀等珍稀动物。


猜你喜欢

  • 丹头县

    蒙古至元元年(1264)升丹头砦置,属延安路。治所即今陕西子长县东三十五里丹头村。四年(1267)废。古县名。蒙古至元元年(1264年)升安定县丹头寨置。治今陕西省子长县东丹头。属延安路。四年废入安定

  • 阳北县

    1942年晋冀鲁豫边区由阳城县北部析置,治大宁(今山西阳城县北大宁)。1945年4月撤销,与阳南县合并,复置阳城县。旧县名。太岳抗日根据地设。1940年由山西省阳城县北部析置。以位县北得名。治今阳城县

  • 红旗洞

    在今湖南溆浦县东二十里。明《寰宇通志》卷57辰州府:红旗洞“五代马希范遣兵收武陵诸蛮至此,见洞中红旗隐隐,遂屯兵于上”。

  • 谷鹿洲

    又名蓼洲、軥��洲。在今江西南昌市东湖百花洲西南南塘湾外。《水经·赣水注》:“赣水又径谷鹿洲,即蓼于洲也。旧作大艑处。”

  • 梅菉墟

    即今广东吴川市 (梅菉镇)。清光绪 《高州府志》 卷10: 梅菉镇在 “ (茂名) 县南百四十里。茂地三之二原名龙滘,亦名铺脚。考 《长寿寺碑记》:墟旧在今梅菉墟东北一里许,曰梅菉头,明天启间乃迁龙滘

  • 玛尔堪苏河

    即今新疆乌恰县西南之玛尔坎苏河(克孜勒苏河)。清宣统《新疆图志》卷68:玛尔堪苏河“一源尚远于乌兰乌苏、雅雅尔, 自应列为一源,合之南北二源而得三焉”。

  • 南岳

    (嶽) ①即君山。又名荆南山。即今江苏宜兴市西南二十里铜官山。《舆地纪胜》 卷6常州: 南岳山,“ 《毗陵志》 云: 在亭乡,至宜兴县二十里。孙皓以国山之瑞行封禅礼,遂以其山为南岳,立石颂德。昔汉武帝

  • 乔口镇

    旧作桥口镇,属长沙县。即今湖南望城县西北三十四里乔口镇。明、清置巡司于此。在湖南省望城县西北部、湘江西岸。面积40平方千米。人口3.4万。镇人民政府驻乔口,人口 6020。柳林江在此汇入湘江,柳林江又

  • 期纳

    即今云南永胜县西南期纳镇。《清一统志·永北厅》 “黄草坡哨” 条下: 又有 “片角、期纳等铺,旧有兵戍守”。彝语 “期” 为肥沃,“纳” 为地方,意即肥沃的地方。

  • 归思州

    亦作归恩州。唐置羁縻州,属桂州都督府。治所在履博县(今广西忻城县东南思练镇)。北宋庆历三年(1043)废。唐置,属桂州所领羁縻州。治履博县(今广西忻城县东思里堡)。辖境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忻城县东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