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宅堡
在今广东恩平市东北百里。《方舆纪要》卷101肇庆府恩平县: 塘宅堡 “嘉靖十三年设。三十六年,议以堡当新会、新宁、新兴、恩平各县适中之地,四面崇山峭壁,旧为盗贼渊薮,乃增建城垣于县治西南,移广、肇、高、韶参将驻于此。万历二年改筑开平屯,废堡入焉”。
在今广东恩平市东北百里。《方舆纪要》卷101肇庆府恩平县: 塘宅堡 “嘉靖十三年设。三十六年,议以堡当新会、新宁、新兴、恩平各县适中之地,四面崇山峭壁,旧为盗贼渊薮,乃增建城垣于县治西南,移广、肇、高、韶参将驻于此。万历二年改筑开平屯,废堡入焉”。
①在今江西瑞昌市西北三十五里。清同治 《九江府志》 卷4瑞昌县: 铜岭 “曾产铜,故名”。②在今广东东莞市东。《方舆纪要》 卷101广州府东莞县: 铜岭 “在县东二十里榴花村。宋末邑人熊飞结集义勇与元
明永乐十五年(1417)置,属奴儿干都司。在今吉林伊通河支流饮马河流域。后废。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置,治所今址不详。辖境约当今吉林省饮马河流域。后废。
亦作斡儿寒河。即今蒙古国之鄂尔浑河。《明史·李文忠传》:洪武五年(1372),率军由东道北征,经胪朐河,“疾驰土剌河。元太师蛮子哈剌章悉众渡河,列骑以待。文忠引军薄之,敌稍却。至阿鲁浑河,敌来益众。…
①又作阿。战国燕邑,后入赵。即今河北安新县西南安州镇。《史记·赵世家》: 成侯十九年(前356),“与燕会阿”。《正义》 引 《括地志》: “故葛城,一名依城,又名西阿城。” 孝成王十九年 (前247
①唐改延平军置,即今福建南平市。五代晋开运初闽王延政于此置龙津县。②即今陕西延川县西北永坪镇。1934年西北革命根据地置赤光县治此。(1)古镇名。唐改延平军置,即今福建省南平市。五代晋开运初闽王延政改
春秋蔡邑。当在今河南新蔡县境。《左传》:昭公十九年 (前523),“楚子之在蔡也,郹阳封人之女奔之”。古邑名。春秋蔡邑。确址不详,当在今河南省新蔡县境。《左传》昭公十九年(前523年):“楚子之在蔡也
又称二仙观。在今山西晋城市东南二十五里太行山中峰下。始建于宋大观元年(1107),至政和七年(1117)建成。现存东西配殿、正殿及左右各跨垛殿等。殿内木制“天宫壁藏”,雕刻精致,金碧辉煌。后槽的仙台上
亦名桔柏津、桔柏潭。在今四川广元市西南昭化镇东北白龙江注入嘉陵江处。《方舆胜览》 卷66利州: 桔柏潭 “在昭化县。今昭化驿有古柏,土人呼桔柏,故以名潭。(唐) 杜甫 《桔柏渡》 诗:青冥寒江渡,驾竹
即今四川夹江县西北二十里木城镇。古为南安县驻地。民国《四川省县乡镇概况图》:夹江县西北有木城乡。相传明末清初城垣大毁。以木栅为城,因名。镇北有庞坡洞磨崖造像。集镇名。在云南省龙陵县西南端,南隔怒江与缅
在今安徽凤台县西南淮河两岸硖石山上。《水经·淮水注》: “淮水又北径山硖中,谓之硖石。对岸山上结二城,以防津要。” 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