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称巴隆札萨克旗。即和硕特西右翼后旗。在今青海都兰县西南巴参一带。
唐武德四年(621)置,治所即今河南扶沟县。旋废。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治扶沟县(今属河南)。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扶沟县一带。同年废。
即今广东电白县北沙琅江。《清一统志·高州府一》:三桥河“在电白县(治今电城镇)西七十里。其源有三:一为丫髻山源,一为连峒山源,一为雷昙山源,三水交会南流为三桥河,又西南经茂名县合罗江,至吴川县入海”。
①即今广东三水市北大塘镇。清光绪《广州府志》卷69墟市:三水县有“大塘墟”。②即今广西北流县西北新圩镇大塘村。清光绪《广西舆地全图》北流县图:西北有大塘墟。
蒙古太宗二年 (1230) 升新城县置,属大都路。治所即今河北高碑店市东南新城镇。七年(1235) 废。
即今河南灵宝市西阳平河。《山海经·中山经·中次六经》: “夸父之山,……湖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 《水经· 河水注》: “湖水出桃林塞之夸父山,……又北径湖县东,而北流入于河。”
明洪武间置,属侯官县。在今福建闽侯县西南。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废。
1949年7月当地解放后由宜昌县城区及近郊析置,治所即今湖北宜昌市。简称宜。在湖北省西南部,南邻湖南省。面积 21038 平方千米(市辖区 4248 平方千米)。人口396.8万(市辖区120.9万)
在今广东雷州市东南。《清一统志·雷州府》: 淡水寨 “在海康县东南五十里淡水港口,为县咽喉要地。明崇祯十年知府朱敬衡置”。旧有外委把总驻防。明崇祯十年(1637年)置,在今广东省雷州市东南。
在今四川广元市西南昭化镇北土基坝。《水经·漾水注》:“清水又东南注白水。白水又东南,径吐费城南,即西晋寿之东北也。东南流注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