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大通河

大通河

①即元通惠河。源于今北京城西北玉泉山,以流经北京城东便门外大通桥而得名。《明一统志》卷1顺天府:“大通河旧名通惠河,水自玉河而出,绕都城之东南,经大通桥流入高丽庄白河。”

②在今黑龙江省通河县东北。《清史稿·地理志》大通县:“东有大通河,县以此名。”

③即今安徽铜陵县、贵池市间之大通河(长河)。《明史·地理志》:铜陵县南有大通河。《方舆纪要》卷27铜陵县:大通河在“县南四十里。出伏牛、天门诸山,汇于车桥湖,至县西南四十里大通镇,入大江”。

④亦名管埠河、临城河。即今安徽铜陵、青阳县境之长河(青通河)。《清一统志·池州府一》:临城河“在青阳县东。一名双河。其源有五,会于双河口,经峡山下,合管埠河,又西北入贵池东界,经铜陵县西南四十里之大通镇,汇诸水曰大通河,入江”。

⑤即古浩亹水。亦名閤门河。在今青海东北部。为湟水支流。《明一统志》卷37:“大通河在庄浪卫城南一百二十里。”《清一统志·西宁府》:浩亹河,“《通志》:有大通河在大通卫南五里。源出野狐山,东南流至碾白县响塘峡,行山峡中经西大通堡,东南合西宁河入黄河。即古浩亹河也”。


(1)又称浩门河、阁门河。古称浩亹川。湟水支流。在青海省东北部。源出祁连山脉东段托来南山和大通山间,东南流经甘、青边境,经青海省祁连县、刚察县、门源回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乐都县等,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享堂入湟水。长508千米,流域面积1.5万平方千米。河谷深窄,水流湍急。支流有石羊河等。1994年建成了引大(通河)入秦(王川)工程,可灌溉9万公顷荒原。沿河两岸多野生药材及野生动物。(2)见“通惠河”。


猜你喜欢

  • 南晋寿县

    南齐改晋寿侨县置,为南晋寿郡治。治所在今四川彭州市西北三十里关口。梁复为晋寿县。古县名。南朝宋元嘉十二年(435年)置,治今四川省彭州市西北。属南晋寿郡。北周时改九陇县。

  • 邛筰

    亦作邛笮。古西南夷二国,在今四川西南部荥经南至西昌市一带。《史记·西南夷列传》:“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自巂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筰都最大。”蜀人司马相如言西夷邛筰可置郡县,使相如往喻,便

  • 前真州

    唐武德五年 (622) 置,治所在移风县(今越南清化省清化西北)。贞观元年 (627) 废。

  • 海盐州

    元元贞元年 (1295) 改海盐县置,属嘉兴路。治所即今浙江海盐县。明洪武二年 (1369) 复改海盐县。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海盐县置,即今浙江省海盐县,属嘉兴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为县

  • 高车山

    亦名高车岭。在今陕西商州市南二里。《水经·丹水注》: 丹水 “又东径高车岭南”。《太平御览》 卷43引 《高士传》 曰: “高车山上有四皓碑及祠,皆汉惠帝所立也。汉高后使张良诣南山迎四皓之处,因名高车

  • 鲖水

    又名三丈陂、三严水。在今安徽临泉县西鲖城镇南。《水经·汝水注》: “ (葛) 陂水东出为鲖水,俗谓之三丈陂,亦曰三严水。”

  • 下察隅

    在今西藏东南部。东邻缅甸,南邻印度,西界区域名称珞渝。“下察隅”藏语意为杂人居住的下谷。主要居民是藏族和僜人。地势北高南低,河谷地区受印度洋暖流影响。森林资源丰富,亚热带植物种类繁多,有多种野生动物,

  • 吐默特右旗

    即土默特中旗。治所在北票街(今辽宁北票市)。

  • 凤宽支线

    从辽宁凤凰城(今凤城市)经灌水至宽甸。长111.6公里。为安奉铁路支线。1945年建成凤灌段,次年修至宽甸,全线贯通。

  • 尚义设治局

    1934年析商都县置,属察哈尔省。治所即今河北尚义县东北大青沟镇。1936年改为尚义县。1935年由商都县析置,治今河北省尚义县大青沟。1947年升县,隶察哈尔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