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井谷
在今河南济源市北二十里盘谷西北。韩愈《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谷子诗两章以和之》:“昔寻李愿向盘谷,正见高崖巨壁争开张。是时新晴天井溢,谁把长剑倚太行。”《清一统地·怀庆府一》:天井谷,“《府志》,水流为天井溪,石上有数坎,深若井,水自上溢,相接而落,远视若倚剑然”。
在今河南济源市北二十里盘谷西北。韩愈《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谷子诗两章以和之》:“昔寻李愿向盘谷,正见高崖巨壁争开张。是时新晴天井溢,谁把长剑倚太行。”《清一统地·怀庆府一》:天井谷,“《府志》,水流为天井溪,石上有数坎,深若井,水自上溢,相接而落,远视若倚剑然”。
①亦作来流水。即今内蒙古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境之乌力吉木伦河。《辽史·地理志》上京临潢府: “涞流河自西北南流,绕京三面,东入于曲江,其北东流为按出河。” 《方舆纪要》 卷18大宁卫: 涞流水 “在
唐天宝元年(742)改安乡县置,属河州。治所在今甘肃临夏县西南大夏河北岸。《旧唐书·地理志》:“取关名也。”宝应元年(762)没入吐蕃。古县名。唐天宝元年(742年)以安乡县改名,治今甘肃省临夏县西南
南齐置,属蔡阳郡。治所在今湖北枣阳市西四十里翟家古城。梁与西蔡阳县合并为蔡阳县。古县名。南朝齐置,治今湖北省枣阳市西南。与西蔡阳县同为蔡阳郡治。后与西蔡阳县合并为蔡阳县。
唐武德三年 (620) 置,为凉州治。治所即今甘肃武威市。与姑臧同城分治,神鸟理西,姑臧理东。贞观元年 (627) 废。总章元年 (668) 复置,改名武威县。神龙元年 (705) 复为神鸟县。广德元
唐武后圣历元年 (698) 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建。初称振国 (一作震国),先天二年 (713),唐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改称渤海。初都今吉林敦化市敖东城,天宝末年(755)
即今广东怀集县西北冷坑镇。清乾隆《梧州府志》卷2墟市:怀集县有冷坑墟。
亦作濛州茶焙。北宋属剑浦县。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北。《元丰九域志》 卷9南剑州剑浦县: 有 “雷、大熟、濛州、游坑、汾常五茶焙”。
即今福建东山县之塔屿。与东山隔海相望。山顶有石塔,故名。明黄道周读书于此。
唐置,属柘县。在今四川红原县南境。《元和志》卷32柘州柘县:“柏岭在县北八十里。岭北三十里至白崖驿,与吐蕃接界。”
又作岗巴宗、冈马宗、康巴宗。清置,治所即今西藏岗巴县。“干坝”藏语意为雪山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