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子长县

子长县

1942年改安定县置,属陕西省。治所在瓦窑堡(今陕西子长县)。为纪念谢子长烈士而命名。


在陕西省北部、秀延河上游。属延安市。面积 2405 平方千米。人口24.3万。辖8镇、5乡。县人民政府驻瓦窑堡镇。蒙古宪宗二年(1252年)在今县西置安定县,治今安定镇。至元元年(1264年)在今县东析置丹头县,四年并丹头入安定县。明、清、民国仍为安定县。1914年属榆林道,1928年直属陕西省。1935年在西部设赤源县,在东部设秀延县;同年3月设立瓦窑堡市。1935—1936年,瓦窑堡市曾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和陕北省人民政府所在地。1936—1937年先后撤销赤源县、瓦窑堡市和秀延县,辖地统属安定县。1942年5月为纪念谢子长烈士,改名子长县,县治迁驻瓦窑堡。1950年属绥德专区,1956年属延安专区。1958年撤销安塞县时,部分辖地划入子长县;1961年复置安塞县,原地划出成今境。1968年属延安地区,1996年属延安市。地处黄土高原区。秀延河横贯县境南部,涧峪岔河流经北部。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河谷平原为重要农耕区,农产以糜谷、玉米、高粱为主。有牧羊业。矿产有煤、石油和铁。工业有采煤、采油、农机、电力、造纸、粮油加工、水泥、机砖等。西包公路经此。古迹有宋代钟山石窟等。纪念地有毛泽东旧居和中共瓦窑堡会议旧址。


猜你喜欢

  • 研和县

    元初置研和百户,至元十三年 (1276) 改县,属新兴州。治所在今云南玉溪市南二十四里研和镇。明洪武十五年 (1382) 后废。古县名。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治今云南省玉溪市南研和镇。属新兴州

  • 英额门

    一作英峨门。清柳条边门之一。即今辽宁清原满族自治县东北英额门镇。《清一统志· 奉天府二》: 英峨边门 “在开原县东南,有英峨口城,南至兴京边界十五里。又南至兴京边门二百十里”。

  • 冯嘉施兰

    即傍佳施栏。在今菲律宾吕宋岛西部蜂牙丝兰。《明史·外国列传》:“冯嘉施兰,亦东洋中小国。永乐四年八月,其酋嘉马银等来朝,贡方物。”

  • 景亳

    ①又称薄。在今山东曹县南二十五里。《太平御览》 卷155引 《帝王世纪》: “蒙为北亳,即景亳,汤所盟也。”②即北亳。商三亳之一。在今河南商丘县北。《左传》: 昭公四年 (前538),椒举言于楚子曰:

  • 唐仓镇

    即今陕西凤县北三十里唐藏镇。《资治通鉴》: 五代周显德二年 (955),王景伐蜀,蜀将李廷珪 “分兵出凤州之北唐仓镇及黄花谷,绝周粮道”。即此。古镇名。即今陕西省凤县北唐藏镇。《资治通鉴》:五代周显德

  • 漠阳江

    即今广东阳春、阳东、阳江三市县境之漠阳江。《舆地纪胜》 卷98南恩州: 漠阳江 “在阳江县西,自阳春县界南流入海”。《方舆纪要》 卷101阳江县: 漠阳江 “在县城西。自阳春县东南流,历受众水,其势始

  • 光宅寺

    ①南朝梁置,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东南。《资治通鉴》:南朝梁天监十七年(518),“上幸光宅寺,有盗伏于骠骑航,待上夜出。上将行,心动,乃于朱雀航过”。胡三省注:“帝以三桥旧宅为光宅寺,三桥在秣陵县同夏里

  • 铜锣峡关

    即铜锣关。在今四川重庆市东铜锣峡口北岸。《清史稿·地理志》 江北厅: “东: 铜锣峡关,为水路门户。”

  • 大湖镇

    ①俗呼大湖江。即今江西赣县北湖江乡。清时有巡检驻防。②即今福建闽侯县北大湖乡。清时侯官县丞驻此。民国置县佐。(1)在福建省永安市北部、益溪两岸。面积248平方千米。人口1.9万。镇人民政府驻大湖,人口

  • 四眼桥

    又名法轮场。即今四川资中县西北球溪河岸之法轮镇。清光绪《资州志》卷3:四眼桥“在州西一百四十里。又名法轮场。连仁寿界。人烟稠密,后有巨涧, 出阳陵山,下流经龙水废县,委曲数十里,至球溪小三江口,与龙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