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宜黄县

宜黄县

三国吴太平二年 (257) 分临汝县置,属临川郡。治所在今江西宜黄县东。地当宜黄水侧,故名。隋开皇九年 (589) 废。唐武德五年 (622)复置,属抚州。八年 (625) 又废。北宋开宝三年 (970) 升宜黄场复置,属抚州。治所即今江西宜黄县。元属抚州路。明属抚州府。民国初属江西豫章道。1926年直属江西省。县盛产木材、竹和苎布。


在江西省中部偏东、宜黄河上游。属抚州市。面积 1944 平方千米。人口21万。辖6镇、6乡。县人民政府驻凤冈镇。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析临汝县地置宜黄县,治今址,属临川郡。因县城位于宜、黄二水汇合处,故名。隋省入崇仁县。唐武德五年(622年)复置宜黄县,治所仍旧,属抚州;八年又省入崇仁县。五代唐置宜黄场。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升宜黄场为县,治今址,属抚州。《太平寰宇记》抚州宜黄县:“立宜黄县于宜黄水侧,以水为县名。”元隶抚州路。明、清隶抚州府。1912年属江西省,1914年属豫章道,1927年复属江西省。1949年属抚州专区,1970年属抚州地区,2000年属抚州市。地处雩山山脉西北麓,源于境南的宜、黄二水在境北汇合为宜黄河。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稻、油菜籽、豆类、薯类、花生、棉花等,为省蚕茧生产重点县。森林资源丰富,产笋干、香菇、木耳、油茶、松脂等。水力资源丰富,多小水电站。工业有采矿、冶金、机械、建材、纺织、造纸、化工、食品、林产化工、木材加工等。有临宁、林崇、黄石、丰黄等公路纵横县境。为地方剧种宜黄腔发源地。纪念地有黄陂大捷、东陂战役纪念亭。名胜古迹有仙洞、大司马牌坊、石门寺、桃华山寺、石䂬寺、曹山寺遗址、本寂禅师墓、谭纶墓等。


猜你喜欢

  • 永阳山

    在今安徽来安县北。唐置永阳县以此山为名。《寰宇记》卷128永阳县:“本汉全椒县地。唐景龙三年析置,取县北永阳山为名。”

  • 中左千户所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置,属永宁卫。治所即今福建厦门市。清顺治十四年(1657)废。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置,治今福建省厦门市。属永宁卫。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废。

  • 崿阪关

    亦作崿坂关、鄂坂关。在今河南登封市东南三十里。为洛阳东南门户。《资治通鉴》: 西晋永宁元年 (301),赵王伦遣 “征虏将军张泓、左将军蔡璜、前将军闾和帅兵九千自崿阪关出”,以拒齐王冏。又作崿坂关。在

  • 乌突郡

    北周大象元年(579)置,属石州。治所在乌突县(今山西临县西南三十五里曹峪坪村附近)。辖境相当今山西临县地。隋开皇元年(581)改太和郡。北周大象元年(579年)置,治乌突县(在今山西省临县西)。辖境

  • 湖南镇边宣慰司

    元改顺州羁縻州置,治所在今湖北宣恩县东南。元末明玉珍改为沿边溪洞宣抚司。

  • 同官县

    北周建德四年(575)改铜官县置,属宜君郡。治所即今陕西铜川市北城关乡。隋属京兆郡。唐属京兆府。五代梁改属同州。后唐属耀州。明属西安府。民国初属陕西关中道。1928年直属陕西省。1946年改为铜川县。

  • 老渚河

    在今陕西南郑县南。《方舆纪要》卷56汉中府南郑县:老渚河“在府城南。源出笼盖山,东北流,注于汉”。

  • 大程镇

    又作大成镇。即今陕西三原县东四十里大程镇。清《乾隆内府舆图》:三原县东北有大程镇。在陕西省三原县东部。面积36平方千米。人口2.8万。镇人民政府驻大程,人口4130。镇以驻地名。原名大城镇,清雍正《陕

  • 岳口镇

    即今江西南城县西北岳口乡。明置巡司于此。

  • 卞塘镇

    北宋置,属彭城县。即今江苏铜山县东北汴塘乡。古镇名。即今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铜山东北汴塘,以卞塘湖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