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夷县
西魏废帝元年 (552) 置,为帖夷郡治。治所在今四川南坪县东南一百里白水江东岸。《太平御览》 卷167引 《后魏书》 曰: “以戎夷宁帖为义也。” 恭帝二年 (555) 改为昌宁郡治。隋属同昌郡。唐武德元年 (618) 属扶州。万岁通天二年 (696) 改为武进县,神龙元年 (705) 复为帖夷县。广德后没入吐蕃。
西魏废帝元年 (552) 置,为帖夷郡治。治所在今四川南坪县东南一百里白水江东岸。《太平御览》 卷167引 《后魏书》 曰: “以戎夷宁帖为义也。” 恭帝二年 (555) 改为昌宁郡治。隋属同昌郡。唐武德元年 (618) 属扶州。万岁通天二年 (696) 改为武进县,神龙元年 (705) 复为帖夷县。广德后没入吐蕃。
明置,属内乡县。在今河南淅川县南。《明史·地理志》 邓州内乡县: “又西南,有党子口关。”
又作弼勒图河。在今俄罗斯萨哈林岛(库页岛)北部。清光绪《吉林通志》卷23库页岛之水:“弼勒图河,出图克苏呼山东麓,合三源,径弼勒图噶珊南,东流入海。”
即今江苏仪征市东朴席镇。明隆庆《仪真县志》卷3:朴树湾镇“在县东三十里”。
清嘉庆四年(1799)于福清旧县丞平潭地置,属福州府。治平潭(今福建平潭县)。辖海坛岛。1913年废厅,改为平潭县。民国《平潭县志》卷3:“按《关都记》:海坛山势远望如坛,故名。自唐以来皆沿用之,平潭
即察雅。在今西藏察雅县东。清乾隆《西域同文志》卷18:“西番(藏)语:扎克,大山峰也。雅布,檐也。地有山峰,下瞰如檐,故名。”
北宋置,属龙游县。在今四川乐山市西南。《舆地纪胜》卷146嘉定府:李德裕石阙“旧市镇有名滩曰墨崖,其上有‘唐李德裕领重兵过此’九字”。
西晋改西河郡置,治所在离石县(今山西离石县)。后废。西晋改西河郡置,治离石县(即今山西吕梁市离石区)。辖境相当今山西省临县、方山、柳林、离石、汾阳、孝义、中阳、石楼、交口、介休、灵石、沁源、安泽、古县
又名历山。亦作殽山。在今山西绛县东南与垣曲县交界处。《山海经·北次三经》: 教山 “其上多玉而无石,教水出焉,西流注入河”。《寰宇记》 卷47绛县: “教山今名效山,亦名罩山,在县东南八十五里。”
①西汉置,属安定郡。治所在今甘肃镇原县东南五十里屯字镇。东汉为安定郡治。《后汉书·刘玄传》: 建武元年 (25),方望与安陵人弓林 “乃于长安求得 (定安公) 婴,将至临泾立之,聚党数千人,望为丞相,
在今山东蒙阴县东北九十里。《水经·沂水注》:卢川水“出鹿岭山,东南流,左则二川臻凑,右则诸葛泉源斯奔乱流,径城阳之卢县……又东南注于桑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