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张庄镇

张庄镇

即今上海市松江县西南十五里张庄。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娄县西南有“张庄”。


(1)在山西省平定县南部。面积155平方千米。人口4.4万。镇人民政府驻张庄,人口 2750。因姓氏得名。1949年属平定县第一区。1953年设张庄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镇。2002年古贝乡、阳胜乡并入。地处阳胜河中游丘陵河川区。主产玉米、谷子、小麦、豆子,并产蓖麻、苹果。有农机修配、煤矿、炭素、硫黄等厂。207国道经此。古迹有药林寺。(2)在江苏省盐城市城区西部。面积20.7平方千米。人口3.3万。镇人民政府驻张庄,人口 2500。1957年分属龙海、环城乡。1958年东片属龙冈公社,西片属盐城公社。1960年为盐城县综合示范场,1961年改名张庄公社。1983年改乡属盐城郊区,1996年划归城区。2000年置镇。产稻、小麦、棉花、蔬菜等。有塑料、针织、建材、齿轮、机械、汽车修理等厂。靖盐高速公路经此。(3)在江苏省沛县南部。面积92平方千米。人口9.1万。镇人民政府驻张庄,人口 4800。1840年山东张姓迁此,故名。1958年设张庄公社,1983年改乡,1991年改置镇。2000年崔寨镇并入。产小麦、稻、玉米、棉花、花生、冬桃等。有电缆、冶金粉末、建材、油漆、橡塑、防腐材料、碳素等厂。徐沛铁路贯纵乡境,设湾集站。徐沛河通航运。徐沛、敬五公路在此交会。(4)在山东省邹城市东部山区。面积179平方千米。人口6.8万。镇人民政府驻张庄,人口1.3万。明初张姓先来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张庄”。1949年为张庄区,1953年改为第六区。1955年撤销张庄区,所属七乡分别划入王村区、田黄区和城前区。1958年设张庄公社,1983年复改设张庄区。1987年改设张庄乡,1994年建镇。东大河发源于本境。主产花生、甘薯、小麦、玉米。有建筑材料、农副产品加工等厂。岚济公路和县乡级公路经此。(5)在山东省禹城市西北部。面积54.64平方千米。人口2.4万。镇人民政府驻张庄,人口 1518。明永乐年间张氏建村,故名。1949年分属禹城三区、四区、五区。1952年建八区(区址张庄),1956年改称张庄区。1958年2月建张庄乡,同年9月建立张庄公社。1984年置张庄镇。普天河流经。主产小麦、玉米和棉花。有砖瓦、粮食加工、榨油等厂及建筑公司。京沪铁路经此。古迹有刘通古墓,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立的八棱石刻金刚经幢,铸于金代两吨多重的铁钟。(6)在山东省沂南县中部偏南。面积116平方千米,人口4.6万。镇人民政府驻张庄,人口 4000。以姓得名。1949年称沂南县第九区。1958年成立张庄公社,1961年设张庄区。1968年改设公社,1985年改镇。汶河流经。产小麦、玉米、甘薯、大豆、花生。有板簧、水泥、面粉、建材等厂。沂青、沂临公路经此。古迹有大岱村的法云寺碑两座。纪念地有罗荣桓指挥的“留田突围”旧址。(7)在河南省中牟县西南部。面积58平方千米。人口3万。镇人民政府驻张庄街,人口 4000。明代张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张家庄。清称张庄镇,民国时改名张庄街。1961年置张庄公社,1989年建乡,1994年置镇。主产小麦、玉米、甘薯、谷子、棉花等,并产西瓜、花生、红枣、柿子、杏等。西北部为县主要红枣产区。有湖桑养蚕业。有预制件、砖瓦、橡胶配件、腐竹等厂。中张公路经此。古迹有战国焦城遗址。


猜你喜欢

  • 海宁卫

    在今浙江海盐县治。《方舆纪要》 卷91:海宁卫 “在海盐县治西,洪武十七年建,辖左、右、中、前四所及澉 (浦)、乍 (浦) 二所”。

  • 浔水

    在今山东莒县东南。《水经·沭水注》: 浔水“出于巨公之山西南流,旧堨以溉田,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浔水又西南流入沭”。

  • 皮林

    即今贵州黎平县南皮林乡。为下皮林。《明史·贵州土司传》:“国佐本洪州司特洞寨苗,颇知书,尝入永从学为生员,素桀黠,皮林诸苗推服之。”“皮林”系侗语音译,意为笔架。即今贵州省黎平县南皮林。明万历二十八年

  • 龙马湖

    即马湖。今四川雷波县东北马湖。《明史·四川土司一》:“马湖, 汉牂牁郡内地也,有龙马湖,因名焉。唐为羁縻州四,总名马湖部。”即“马湖(1)”。

  • 望部

    唐南诏的部名,属永昌节度。在今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一带。

  • 上虒亭

    在今山西襄垣县西北。《汉书·地理志》上党郡铜鞮县:有上虒虒亭。在今山西省襄垣县西北虒亭镇。《汉书·地理志》:“铜鞮有上虒亭、下虒聚。”即此。

  • 蛮中

    春秋时戎蛮居地。在今河南伊川县西南。《汉书· 地理志》 河南郡新成: “蛮中,故戎蛮子国。” 《续汉书 ·郡国志》 河南尹新城: “有鄤聚古鄤氏,今名蛮中。” 《左传》: 成公六年 (前585),“陆

  • 武德军

    五代方镇名。前蜀置,治所在梓州 (今四川三台县)。北宋初废。五代方镇名。五代梁开平二年至乾化二年(908—912)间前蜀改剑南东川节镇为天贞军,乾化二年前蜀又改为武德军。治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北宋初

  • 刚噶鲁

    在今西藏丁青县境。为藏北三十九族中之二族。分上刚噶鲁族、下刚噶鲁族。清《西藏图考》卷5:“上刚噶鲁族百户一员,住牧吉楚地方。下刚噶鲁族百长一员,住牧吉楚地方。”

  • 雷鸣水

    在今山西襄汾县西。《方舆纪要》 卷41太平县: 雷鸣水 “ 《志》 云,一出县西北十五里之蔚村,一出县西二十五里西侯村,俱东流注于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