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置,属会稽郡。治所即今浙江诸暨市。《元和志》 卷26越州诸暨县: “界有暨浦、诸山,因以为名。” 唐属越州,光启中钱镠更名暨阳县。五代梁开平二年 (908) 复名诸暨县。南宋初属绍兴府。元属绍兴路。
①西汉置,属涿郡。治所在今河北高阳县东二十五里旧城镇。《汉书·地理志》 注: 应劭曰,“在高河之阳”。因名。东汉属河间国。晋属高阳国。北魏为高阳郡治。隋属河间郡。唐属瀛州。北宋为顺安军治,熙宁六年 (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属越嶲郡。治所即今四川会理县。西晋为越嶲郡治。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会无县“特产好犀牛,东山出青碧”。南朝宋属越嶲郡。南齐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四川省会理县西。属越
1940年由下果洛班玛、雅砻江上游及黄河沿岸一带析置,治所在白玉寺(今青海久治县西南白玉乡)。因驻地白玉寺为名。“白玉”藏语意为“吉祥”之地。1948年废。1940年由下果洛班玛、雅砻江上游及黄河沿岸
在今北京市西八大处。西山东麓支脉。赵万里校辑《元一统志》卷1载“尸陀林卢禅师寺碑”云:“禅师姓卢,隋末唐初行沙门也。……冥搜西山,得此形胜,乃剪荆棘,开道场。”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卷3谓“卢师山以神僧
唐武德七年 (624) 置,治所在望水县(今云南晋宁县南二十六里大古城)。辖境约当今云南晋宁县西部及易门县地。贞观十一年 (637) 改钩州。
春秋卫邑。在今河南濮阳市东南。《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前632),“晋侯、齐侯盟于敛盂”。杜注: “卫地。”古邑名。春秋卫邑。在今河南省濮阳市东南。《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前632年):“晋侯、齐侯盟
又称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燕下都城址东部、今武阳台村西北角。为战国时燕下都武阳城址内宫殿台基。
即今江苏通州市(金沙镇)西南三十八里张芝山镇。清光绪《通州直隶州志》卷1:东南“三十五里曰张芝山镇”。在江苏省通州市南部、通吕运河两岸。面积30平方千米。人口3.8万。镇人民政府驻张芝山,人口 660
亦作图沙玛路。元置,属陕西行中书省。治所当在岷州 (今甘肃岷县)。《元史· 地理志》: 脱思麻路辖岷州、铁州、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远等处宣抚司、礼店文州蒙古汉儿军民元帅府。辖境相当今甘肃岷县、礼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