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枣强县

枣强县

西汉置,属清河郡。治所在今河北枣强县东南东故县村。《元和志》 卷17枣强县: “其地枣木强盛,故曰枣强。” 东汉废。三国魏复置,属安平郡。西晋属安平国。北魏神瑞二年 (415) 废入广川县,太和二十二年 (498) 复置,属长乐郡。北齐天保七年 (556) 移治今景县西南广川乡。隋开皇二年(582) 又移治今枣强县东前旧县村,属冀州。大业初属信都郡。唐属冀州。北宋熙宁元年 (1068) 废入信都县,十年复置,仍属冀州。金天会十年 (1132)移治今枣强县。清初属正定府,雍正二年 (1724)仍属冀州。民国初属直隶大名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


在河北省东南部。属衡水市。面积892平方千米。人口37.5万。辖6镇、5乡。县人民政府驻枣强镇。战国时赵于此筑煮枣城。西汉元朔三年(前126年)置枣强县,治今东、西故县村,属清河郡。以枣木强盛得名。《元和郡县志》冀州枣强县:“其地枣木强盛,故曰枣强。”北魏神瑞二年(415年)省入广川县,太和二十二年(498年)复置,属长乐郡。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广川、索卢县省入,并徙治广川故城(今广川村)。隋开皇二年(582年)徙治今前、后旧县村,属冀州,后改属信都郡。唐属冀州。金天会十年(1132年)徙治今址,属冀州。元、明、清因之。1913年属直隶省冀南道,次年属大名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1949年属衡水专区,1958年并入衡水县,1962年复设枣强县,属衡水专区(1968年改地区)。1996年划归衡水市。地处河北平原东部,为古黄河、漳河冲积平原。有清凉江、索泸河流经。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小麦、玉米、谷子、棉花。有皮毛加工、纺织、化工等工业。大营皮毛加工为传统手工业,远近闻名。京九铁路和衡大、邢德、枣南、枣冀等公路纵横境内。古迹有西汉名儒董仲舒石像。


猜你喜欢

  • 浪藏寺

    亦作浪庄寺。在今四川得荣县。《清史稿·土司传》: 宣统三年 (1911) 二月,“ (赵) 尔丰以巴塘所属之得荣浪藏寺数年不服,派兵攻克之,设得荣委员”。

  • 王道门市

    即黄老门镇。今江西九江县西南黄老门乡。

  • 淡洋

    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塔米昂一带。元汪大渊 《岛夷志略》: 淡洋 “港口通官场有百余里,洋其外海也。内有大溪之水,源二千余里,奔流冲合于海。其海面一流之水清淡,舶人经过,往往乏水,则必由此汲之,故名

  • 青芝山

    在今福建连江县南十二里。主峰莲花峰海拔321米。著名景点有蝙蝠、悬石、九曲、天门等洞和蛤蟆上山、独鲤朝阳等景点,统称一百零八景。明工部右侍郎董应举开辟,经历代修建,现有青芝寺、梅花楼、半山亭、林森藏骨

  • 悦般州都督府

    唐龙朔元年 (661) 于石汗那国置,属安西都护府。治所在艳城 (今阿富汗东北境斯科扎尔一带,一说即今塔吉克斯坦杜尚别西南迭脑)。8世纪中废。唐羁縻都督府名。龙朔元年(661年)置,治石汗那艳城(今阿

  • 香台 (臺)关

    在今河南延津县西北沙门村。《方舆纪要》 卷47延津县: 香台关 “在县北。地名沙门镇,有巡检司”。

  • 猛缅长官司

    明初置,直属云南布政使司。治所即今云南临沧县。清乾隆十二年 (1747) 改为缅宁厅。

  •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在今广东广州市中山四路东段。明清为番禺学宫(孔庙)。该所创办于1924年7月,一、二届所址在广州市越秀南路惠州会馆(今越秀南路89号,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三至五届在东皋大道原1号(今东皋大道礼兴街6

  • 雪山关

    明置,属赤水卫。在今四川叙永县东南海风乡西雪山上。为蜀通滇黔要路。被誉为 “南来第一关”。《清一统志·叙永厅》: 雪山关 “在厅东一百里”。后废。今有古关遗址,呈长方形,南北寨门均题额 “雪山关”。

  • 农祥设治局

    1945年由酉阳、秀山二县析置,驻龙潭镇(今四川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南龙潭镇)。1949年撤销,并入酉阳、秀山二县。1945年由酉阳、秀山两县析置,治今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龙潭镇。1949年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