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榆林镇

榆林镇

①即今黑龙江省兰西县南榆林镇。民国 《黑龙江志稿》 卷2: 兰西县 “辖一镇: 榆林镇”。

②即今山西襄垣县西南榆林乡。《清一统志·潞安府》 “东周镇” 条下: 榆林镇 “在县西南八十里五巑关之南”。

③即延绥镇。明九边之一。成化七年 (1471)延绥镇移治榆林卫 (今陕西榆林市),此后通称榆林镇。防地东至黄河,西达定边营 (今陕西定边县)。分为东、中、西三路。清雍正二年 (724)废。


(1)古镇名。明代九边之一。成化七年(1471年)延绥镇移治榆林卫(今陕西榆林市),此后通称榆林镇。防地东至黄河,西至定边营。(2)今镇名。(1)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东部。面积230平方千米。人口2.3万。镇人民政府驻榆林村,人口4300。以榆树林得名。1958年置榆林公社,1984年改乡,1985年改镇。农产小麦、莜麦、玉米,畜产牛、马、绵羊、猪。有农机修配、水泥、珍珠岩等厂。京包铁路经此,公路通呼和浩特市区。(2)在吉林省集安市西南部。面积282平方千米。人口1.4万。镇人民政府驻榆林,人口1220。曾称榆木林子、榆树林、穷汉市、富有街等,后复名榆林。1956年设榆林乡,1958年改跃进公社,1962年改榆林公社。1983年复乡,1984年置镇。主产玉米、稻。有养蚕、养鹿业。有农机等厂。集挂公路经此。有渭源水库风景区。(3)在黑龙江省兰西县南部、呼兰河西岸。面积215平方千米。人口3.7万。镇人民政府驻林荣村,人口3240。原名小榆树。1947年设榆林区,1949年改第二区。1956年改榆林镇,1958年改公社,1966年改太阳升公社。1980年又称榆林公社,1983年复榆林镇。产玉米、小麦、亚麻、甜菜、烤烟等。为县南部农副产品集散地。有亚麻纺织、粮油加工、农机具修造等厂。202国道经此。


猜你喜欢

  • 小苇沙河

    即今吉林集安市西北一百六十里小苇沙河村。民国徐曦《东三省纪略》卷10奉天省矿产表:辑安县“小苇沙河,煤(矿)”。

  • 丈八佛镇

    即今山西屯留县西丈八庙乡。《清一统志·潞安府》“丰仪镇”条下:丈八佛镇“在县西五十里”。

  • 登梯山

    在今河北涞源县西南四十里。《方舆纪要》卷44广昌县: 登梯山 “山路险峻,直上如梯,亦名登梯岭”。

  • 延亭

    即今福建霞浦县东南百里之延亭。明属福宁州,洪武二十年(1387)置巡司于此,嘉靖中废。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筑,在今福建省霞浦县南。

  • 僧格喀巴普山

    亦作僧格喀巴布冈里。在今西藏阿里境内冈底斯山东北。狮泉河源于此,下流入克什米尔境称印度河。清乾隆 《卫藏通志》 卷3: “唐古忒(藏) 语,僧格,狮子也。山形似狮子,口有泉流出,故名。”

  • 平粮台古城遗址

    在今河南淮阳县城东南八里大朱庄西南。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龙山文化古城遗址。城址高出周围地面3—5米,面积5万平方米。1979年开始作过多次发掘。城址平面呈正方形,长宽各185米,城墙残高3米多,宽10

  • 武劳县

    唐置,属武峨州。治所在今越南北太省南部。后废。

  • 张渚镇

    北宋置,属宜兴县。即今江苏宜兴市西南六十里张渚镇。《方舆纪要》卷25常州府宜兴县:张渚镇“元设茶园提领所二处,以掌茶税。明初改设批验茶引所于此。寻废”。明置张渚巡司。在江苏省宜兴市西南部、鲸溪河两岸。

  • 蒜山

    又曰算山。在今江苏镇江市西九里。《元和志》 卷25润州丹徒县: 蒜山 “山多泽蒜,因以为名”。《舆地纪胜》 卷7镇江府: 蒜山,“或以为周瑜与诸葛亮议拒曹操,以其多算,故号算山”。《资治通鉴》: 东晋

  • 眩雷塞

    在今内蒙古东胜市西北。《汉书·地理志》 西河郡增山县: “有道西出眩雷塞。” 《方舆纪要》 卷61榆林镇: 眩雷塞 “在废增山县西北。汉初为匈奴中地,元封初,西置酒泉,通月氏、大夏,结乌孙,分匈奴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