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燧山
在今陕西勉县西。《方舆纪要》 卷56沔县: 烽燧山 “昔尝置烽燧于山上”。
在今陕西勉县西。《方舆纪要》 卷56沔县: 烽燧山 “昔尝置烽燧于山上”。
即浯水。在今山东安丘市南。《水经·潍水注》: “ (浯) 水出浯山,世亦谓之巨平山也。《地理志》 曰: 灵门县有高䂞山、 壶山, 浯水所出, 东北入潍。今是山西接浯山,许慎 《说文》 言
即今黑龙江省呼玛县西之呼玛河。《清太宗实录》 卷51: 崇德五年 (1640) 二月,萨穆什喀等讨博穆博果尔,“至忽麻里河分兵,各旗照派定地方攻取”。
①在今江西大余县城内。《明一统志》 卷58南安府: 超然台 “在府城内。宋建,下有池。多花木”。②在今山东诸城市北城上西偏。本元魏时筑。宋苏轼守密州复加栋宇,以为登眺之所。③在今甘肃临洮县东一里。《明
①古地区名。五代梁初刘仁恭据卢龙,在今河北省太行山北端、军都山迤北地区,置山后八军以防御契丹。至石敬瑭割幽、蓟十六州于契丹后,才有山后四州的名目。北宋末年所称山后,包括宋人企图收复的山后、代北失地的全
即今江苏涟水县西北五十六里高沟镇。清嘉庆 《海州直隶州志》卷14沭阳县: “高家沟镇去治九十里。”
唐武德元年 (618) 置,治所在巨鹿县 (今河北巨鹿县北夏旧城)。辖境相当今河北巨鹿县地。武德四年 (621) 废。
清雍正十二年(1734)置,属宁朔卫。治所在今内蒙古凉城县西南永兴乡。乾隆十五年十二月(1751年1月)改置宁远厅。
西汉置,属中山国。治所在今河北徐水县西南二十里。《寰宇记》卷68引《十三州志》云:“河间有新城,故此加北字。”东汉改为北新城县。北魏改名新城县。北齐复名北新成县,寻废。
亦名绥东城。即今黑龙江省绥滨县东北绥东镇。民国初置县佐,寻改置绥东设治局于此。
在今湖南岳阳市西门东侧洞庭橡胶厂内。相传三国吴名将鲁肃葬此。鲁肃 (172—217) 字子敬,临淮东城 (今安徽定远县东南) 人。曾任赞军校尉,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后拜汉昌太守。墓前竖清光绪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