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甘露寺

甘露寺

①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一里北固山上。始建于三国吴,唐、宋又重建。《新定九域志》:“甘露降于此, 因以名。”

②在今四川资中县西北五十里甘露镇。清嘉庆《资州直隶州志》卷5:甘露寺“唐僧真德建。明正统十二年,寺僧明义补修。国朝乾隆初年,寺僧宏慈重修。嘉庆六年,僧月山增修。寺侧西岩,旧传僧无几修炼处。下有泉可以疗疾。寺以此得名。山门有石坊,明刑部郎中题‘第一禅林’”。今寺之大雄宝殿及壁画为明代物。

③在今陕西华阴市东南八里少华峰西。唐张乔、郑谷并有《游少华山甘露寺》诗。


(1)在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后峰上。相传建于三国东吴甘露元年(265年),后废。唐李德裕守镇江时,在山上建寺,不久又毁;镇海节度使裴璩又重建甘露寺于山下。到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甘露寺僧祖宣又移建山上,以后屡毁屡建,但都建在山上。甘露寺包括大殿、老君殿、观音殿、江声阁等。相传三国时刘备在此招亲。山顶的凌云亭,康有为曾改名为江山第一亭,传为刘备死后孙夫人在此祭他的祭江亭。石帆峰上还有一览亭和清光绪年间移来的万孔玲珑太湖石等。多景楼是甘露寺风景最佳处,宋书法家米芾《多景楼》诗中称“天下江山第一楼”。(2)在安徽省青阳县九华山北半山腰。为九华山第一景。与祇园寺、百岁宫、东崖寺并称九华四大丛林。清康熙六年(1667年),玉琳国师奉旨进香九华,见此地山水环拱,于是倡在此立寺,动工之夕,满山松竹皆滴甘露,兼取义佛经,名甘露寺。乾隆间成为丛林。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多次重修。寺依山而建,建筑面积 3500 平方米,高达五层,琉璃瓦顶,金光闪耀。四周翠竹修林,蔽天遮日。寺旁有定心石,嵯峨陡峭,行人坐在石上,清风拂来,竹海松涛,使人心宁身爽。

甘 露 寺


猜你喜欢

  • 英家镇

    亦作秧家镇。在今广西钟山县西南英家镇。清光绪 《广西舆地全图》 路平县图: 东北有秧家汛。民国 《昭平县志》 卷1: “英家街在西乡江西岸,离城七十里。”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钟山县西南部。面积38平方千米

  • 大水溪

    在今广东徐闻县东。《方舆纪要》卷104徐闻县:大水溪在“县东十里。源出县东北笼床山,至县东有石滩,水声响急,其下旋洄为潭,深不可测,俗名龙潭。南流经海安所城东入海。俗号石滩,为灵山镇海滩”。

  • 赤坎戍

    南朝梁天监八年(509)置,在今安徽固镇县东南仁和集。大同二年(536)改置仁州。

  • 蒗荡渠

    一作莨荡渠、狼汤渠。即战国至秦、汉间之鸿沟。《汉书· 地理志》 河南郡荥阳县: “有狼汤渠,首受泲,东南至陈入颍,过郡四,行七百八十里。” 《水经· 河水》: “又东过荥阳县北,蒗荡渠出焉。” 故道自

  • 漓江

    一作离水。又名桂江。在今广西东部,为西江支流。发源于兴安县猫儿山,流经兴安、灵川、桂林、阳朔、平乐、昭平、苍梧等市县地,至梧州市注入西江。《水经·漓水》: “漓水亦出阳海山,南过苍梧荔浦县,又南至广信

  • 不狼山

    即今贵州遵义县北龙岩山。《汉书·地理志》牂柯郡鄨县:“不狼山,鄨水所出,东入沅。”《水经·延江水注》:“(鄨)县有鄨水,出鄨邑西不狼山,东与温水合。”《水经注疏》引洪亮吉曰:“鄨水为今湘江,出遵义县北

  • 插花庙

    即今安徽阜阳市东三十五里插花镇。清置铺。

  • 连渣脑

    在今四川美姑县西南美姑河边。清宣统元年(1909),英人布尔克自建昌入凉山“探险”,至此为彝族阿侯苏噶支执而杀之,即所谓“连渣脑事件”。清政府尝派兵征剿。

  • 牟子场

    即今四川乐山市北牟子镇。民国《乐山县志》卷2:牟子场“创自明时,前清重建。距城北二十里”。

  • 沙沟水

    又名中川水。在今山东长清县南。《水经·济水注》 载:“(中川)水东南出山茌县之分水岭,溪一源两分,泉流半解,亦谓之分流交。半水南出太山入汶:半水出山茌县西北流,径东太原郡南,郡治山茌,西北与宾溪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