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白石山

白石山

①在今河北涞源县南三十五里。《方舆纪要》卷44广昌县:白石山“山多白石,有白石谷口,路通直隶唐县”。

②在今辽宁辽阳县东。《辽史·地理志》东京辽阳府:“白石山亦曰横山。”

③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北三十里。《越绝书·吴地传》:“白石山,故为胥女山,春申君初封吴,过,更名为白石山。”明王鏊《姑苏志》卷8:“白石山在浒墅北。”

④亦名祷应山。在今安徽含山县西南六十里。《水经·沔水注》:“栅水又东,左会白石山水,水发白石山西,径李鹊城南,西南注栅水。”《清一统志·和州》:“《州志》:白石山周七十里。道家第二十一洞天,名琼秀长贞之天。”

⑤即桐源山。今安徽广德县西南八十里太山。《左传》哀公十五年(前480),“楚子西、子期伐吴,及桐汭”。杜注:“宣城广德县西南有桐水, 出白石山,西北入丹阳湖”,即此。

⑥在今安徽庐江县东北六十里。《清一统志·庐州府一》 “白石山”条:“又庐江县北二十里(按,当为六十里)有白石山。”

⑦在今浙江龙游县南。《方舆纪要》卷93龙游县“岑山”条:白石山“在县南四十五里。《志》云:唐初尝以此山名县”。

⑧在今浙江乐清市西二十里。俗名中雁荡山。谢灵运《白石岩下径行田》诗即指此山。《方舆纪要》卷94乐清县:白石山“一名白石岩,高千丈,周二百三十里。唐天宝中尝改名五色山”。

⑨在今浙江嵊县西南。《水经·渐江水注》:“江水又东南径剡县,与白石山水会。山上有瀑布,悬水三十丈。”《南齐书·褚伯玉传》:“敕于剡白石山立太平馆居之。”即此。

⑩在今浙江淳安县千岛湖中。《元和志》卷25遂安县:“白石山, 在县西七十里(万历《严州府志》作“县西七里”)。其山出白石英,贡,因以为名。”

(11)在今福建武夷山市北。《舆地纪胜》卷129建宁府《景物下》:白石山“在崇安县北三十里。山皆叠石,若楼台,山巅有石室,室有三井”。

(12)又名广阳山、渑池山。在今河南渑池县东北二十里。涧水出此。《山海经·中山经·中次六经》:白石之山“涧水出于其阴”。《水经·涧水注》:白石山“世谓是山曰广阳山”。

(13)在今广西合浦县东北六十里。《明一统志》卷82廉州府:白石山“在石康县东三十里。山石皆白”。因名。

(14)即今广西桂平县东南白石山。《舆地纪胜》卷110浔州:白石山“在州南六十里。下有岩洞,即白石洞天。内有清真观,旁有寿圣寺。洞门自下入,透容州勾漏洞天。世传葛仙翁炼丹往来于其间。洞之上会仙岩有炼丹灶及八仙在焉”。《明一统志》卷85浔州府:白石山“两峰并立,下有岩洞,即道书第二十一洞天”。明末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来此考察,写有白石山游记。

(15)一名白羊山。在今广西陆川县东北二十里。《寰宇记》卷167陆川县:白石山“色洁白,四面悬绝,上有飞泉瀑布,下有勾芒木,可以为布,俚人斫之,新条更生,取皮绩以为布”。

(16)在今海南省琼海市西南。《明史·地理志》琼州府乐会县:“西有白石山。”《清一统志·琼州府一》:白石山“在乐会县西四十里。脉自纵横岭来,周环数十里,高千仞,其顶皆有巨石。风岩水洞,奇胜百出”。今为白石岭风景区。

(17)在今甘肃临夏县东南。《汉书·地理志》金城郡白石县注:应劭曰,“白石山在东”。《水经·河水注》:“漓水又东径白石山北。罗溪水注之。”

(18)在今甘肃临洮县东。《汉书·地理志》陇西郡狄道县:“白石山在东。”《水经·河水注》:陇水“又西北历白石山下”。


(1)古山名。(1)在今安徽省巢湖市东南。东晋隆安二年(398年)桓玄纂逆,破晋兵于此。(2)即“胥女山”。(2)今山名。(1)又称中雁荡山。在浙江省乐清市城西。以山石色白而得名。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李少和开山后,宋真宗书“第一山”三大字赐之,刻在玉虹洞口石壁间。峰峦陡峭,涧谷深邃。有玉虹洞、白龙洞、百丈岩、天柱峰、一线天、石门、籰丝潭、双龙潭、梅雨潭、梅雨瀑、白石湖等胜景。(2)又称渑池山、广阳山。在河南省渑池县东北。涧水出此。海拔792米。《水经注》:“《山海经》曰,白石之山,惠水出于其阳,东南注于洛。涧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穀。世谓是山为广阳山。”(3)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区东南。独秀峰、莲蕊峰(鹅头峰)东西相峙,前者孤峰插天;后者奇怪险阻,海拔649米,为最高点。由紫色砂岩、砾岩构成,为丹霞山。古代为道教圣地。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奉旨降敕额寿圣院。明代后为旅游胜地。有寿圣寺、白云洞、漱玉泉、三清观遗址和石道人、会仙岩等胜景。(4)在甘肃省康乐县南部与卓尼县交界处。主峰海拔 3909 米。山顶常年积雪,如白石耸入云霄,又似白骨裸露,故历史上曾称“露骨山”。有豹、狼、羚羊、猞猁、野猪等野生动物,并产秦艽、大黄、贝母、柴胡、防风等中药材。有葱郁的松林。


猜你喜欢

  • 玉喇阿里克

    亦作裕勒阿里克。在今新疆叶城县南。《清一统志·叶尔羌》:裕勒阿里克“在叶尔羌城南三百里,有小城。在汉为西夜国地”。

  • 竹庭县

    1943年改赣榆县置,属山东省。治所在今江苏赣榆县西北十二里赣马镇(城里)。以纪念牺牲于县东境的东进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抗日英雄符竹庭。1949年移治青口镇(今赣榆县治)。1950年复改为赣榆县。旧县

  • 来苏镇

    ①北宋置,属永川县。即今四川永川市西南四十里来苏镇。清光绪《永川县志》卷3:来苏场“旧传东坡尝过宿, 由此得名。为渝泸孔道”。②北宋置,属石照县。在今四川合川市东。万历《合州志》卷1:来苏里“在州东一

  • 郑公乡

    亦名郑公店。在今山东高密市西,近安丘市界。《后汉书·郑玄传》: “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门,告高密县为玄特立一乡。……今郑君乡宜曰 ‘郑公乡’。”在今山东省安丘市东。东汉时北海相孔融为郑康成特立一乡,即

  • 伐恶城

    在今河南洛阳市南。《北齐书·文宣帝纪》:天保五年(554),“于洛阳西南筑伐恶城、新城、严城、河南城。九月,帝亲自临幸,欲以致周师”。

  • 断机 (機) 堂

    在今山东邹城市南门外,为孟子故居。元元贞初建堂。孟母断机教子即此处。

  • 清远卫

    明置,属广东都司。治所在今广东清远市。《方舆纪要》 卷101广州府: 清远卫 “在县治东,洪武二十二年建”。

  • 白茅湾

    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北,东近桑落州。《资治通鉴》:南朝梁承圣元年(552),“陈霸先帅甲士三万,舟舰二千,自南江出湓口,会(王)僧辩于白茅湾”。即此。在今江西省九江市东北,东近桑落洲。《资治通鉴》:南朝梁

  • 南掌

    指公元857年在今老挝琅勃拉邦建立的国家。即今老挝。《天下郡国利病书》 作缆掌。16世纪中叶迁至万象。

  • 和靖县

    1941年改和靖设治局置,属焉耆专区。治所在和通苏木 (今新疆和静县)。1959年改为和静县。旧县名。1939年由和通县改名,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静县驻地和静镇。1965年更名和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