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荥阳郡

荥阳郡

①三国魏正始三年 (242) 置,属司州。治所在荥阳县 (今河南郑州市西北古荥镇)。后废。西晋泰始二年 (266) 复置,辖境相当今河南荥阳市以东、中牟县以西、原阳县以南、新密、新郑二市以北地。东晋义熙末属司州。北魏泰常八年 (423) 属豫州,皇兴中属北豫州。太和十七年 (493) 移治大栅城 (今荥阳市)。北齐废。

②隋大业三年 (607) 改郑州置,治所在管城县 (今河南郑州市)。辖境相当今河南郑州、开封、新郑、荣阳四市及原阳、延津等县地。唐武德初改为管州。天宝初改郑州复置,乾元初又改为郑州。


(荥xíng) 又作荧阳郡。三国魏正始三年(242年)分河南郡置,治荥阳县(今河南荥阳市东北,北魏移今治)。辖境相当今河南省郑州、荥阳、新密、新郑、中牟、原阳等市县及开封县西部地区。不久废。西晋泰始二年(266年)复置。北齐改为成皋郡。隋大业三年(607年)复改郑州为荥阳郡。治管城县(今郑州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郑州、开封、新郑、荥阳、原阳、延津等市县地。唐武德四年(621年)改为郑州。


猜你喜欢

  • 块泽河

    在今云南富源县南。为黄泥河支流。《清一统志·曲靖府》:块泽河“在罗平州东六十里。自旧亦佐县(今富源县东南亦佐)流入,会矣则江、大渡河诸水,入八达河”。彝语“块泽”意为沼泽之地。

  • 陡山

    即斗山。在今江苏盱眙县西南。《资治通鉴》: 唐咸通十年 (869),辛谠运粮钱船 “还至斗山”。胡注: “斗山,在盱眙县,亦曰陡山,临淮流。斗山之东,则古盱眙。” 《方舆纪要》 卷21盱眙县:陡山 “

  • 张仓镇

    金置,属高密县。在今山东胶南市西北。

  • 香盐井

    在今云南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西南三十里香盐村。《清一统志·普洱府》: 香盐井 “本朝嘉庆八年,移抱母井大使驻此,改为香盐井大使。十九年兼营抱母井盐务,更名抱香井大使”。

  • 僮侯国

    东汉改僮县置,属下邳国。治所在今安徽泗县东北骆庙乡潼城村。三国魏复改僮县。

  • ①古代汉族自称为 “夏”,亦称 “诸夏” 或“华夏”,常和 “蛮夷” 对称。《尚书·尧典》: “蛮夷猾夏。” 《史记·五帝本纪》 集解引郑玄曰: “猾夏,侵乱中国也。” 此 “中国” 与 “中原” 含

  • 雄县

    明洪武七年 (1374) 改雄州为县,属保定府。治所即今河北雄县。民国初属直隶保定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在河北省中部。属保定市。面积524平方千米。人口33.5万。辖3镇、6乡。县人民政府驻雄州镇

  • 和解部

    唐室韦诸部之一。在今内蒙古鄂温克自治旗南境。《新唐书·室韦传》: 塞曷支部 “益东有和解部”。

  • 普昌

    在今云南姚安县西。明洪武中置土巡检司于此。

  • 登封县

    唐万岁登封元年 (696) 改嵩阳县置,属洛州。治所即今河南登封市。《元和志》 卷5: “则天因封岳,改为登封。” 神龙元年 (705) 复为嵩阳县。二年 (706) 复为登封县。开元元年 (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