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邯郸

邯郸

春秋卫邑,战国赵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市。《史记·赵世家》:敬侯元年(前386),“赵始都邯郸”。至幽缪王迁八年(前228),“邯郸为秦所占”。为赵都长达158年。据考古发掘,赵邯郸城由赵王城和大北城组成。赵王城在今邯郸市西南大西屯南侧,平面呈品字形,分为西城、东城、北城。西城近正方形,东西长1354米,南北宽1390米;东城东西宽926米, 南北1442米;北城东西宽1410米,南北1520米。赵王城中有大量宫殿建筑遗址。大北城为民居,在今邯郸市区,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约3200米,南北约4800米,地面有大量的冶炼、烧陶、制骨、石器等作坊遗址。


古邑名。春秋卫邑。即今河北省邯郸市。后属晋,春秋末年为赵邑。战国赵敬侯元年(前386年)赵国移都于此。为河北平原上最大城市。工商业发达,吕不韦曾在此经商,家累千金。秦灭赵,置邯郸县。


猜你喜欢

  • 仙人掌峰

    今陕西华阴市南华山东峰。马明卿《华岳志》:“岳顶东峰曰仙人掌,峰侧石上有痕, 自下望之,宛然一掌,五指具备。”东汉张衡《西京赋》:“高掌远蹠,以流河曲。”《清一统志·同州府一》 引曹植《述征赋》:“表

  • 碧云 (雲) 山

    在今广东新兴县东。《舆地纪胜》卷97新州: 碧云山在 “州东二十里,有宝真院”。《方舆纪要》 卷101肇庆府新兴县: 碧云山 “在县东三十里。高百仞,周六十余里。其旁相接者有岚冈山,又有通利山,皆高广

  • 宝石山

    ①即石甑山。又名巨石山。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湖北岸。宋 《淳祐临安志》 卷8 “巨石山” 条引《寰宇记》 云: “吴越王钱氏号 ‘寿星宝石山’。” 简称宝石山。山上有保俶塔。②亦名玉印山、印山。在今四川忠

  • 茅山河

    南宋临安城 (今浙江杭州市) 内四河之一。《淳祐临安志》 卷10载: “茅山河,东自保安水门,向西过榷货务桥,转北过茅山井、蒲桥,至梅家桥。”苏轼任杭州太守时,曾组织厢军大浚茅山河,使公私舟楫航运称便

  • 柏树铺

    即今四川宜宾县 (柏树镇)。清嘉庆 《四川通志》 卷89宜宾县: 柏树铺 “在县西三十五里”。1965年宜宾县迁治于此。

  • 三沟汛

    即今河北承德县(下板城)北六十里三沟镇。清于此设把总驻守。

  • 妫墟

    ①在今陕西安康市西北。《汉书·地理志》汉中郡西城县注:应劭曰,“《世本》:妫墟在西北,舜之居”。《清一统志·兴安府二》 引《旧州志》谓妫墟“在州北一里汉江北岸”。②在今陕西城固县西北。《续汉书·郡国志

  • 汤坑市

    即今广东丰顺县(汤坑镇)。清乾隆《潮州府志》卷14丰顺县:汤坑市在“县南六十里金鼎寨”。乾隆二十七年(1762)置巡司于此。在今广东省丰顺县(汤坑镇)。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置巡检司治此。

  • 紫阳县

    明正德七年 (1512) 升紫阳堡置,属兴安州。治所在今陕西紫阳县东二里。嘉靖三十五年(1556) 迁今紫阳县。清属兴安府。民国初属陕西汉中道。1928年直属陕西省。在陕西省南部、大巴山北麓,南与重庆

  • 栖灵山

    在今江西黎川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86建昌府新城县: 栖灵山在 “县西北三十里。峰峦耸秀,绵亘数里”。